什么是太极智慧?——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并且渗透在各个文化领域和事物中。
由于太极的广泛性,太极基因可以渗透在各个文化领域和各种事物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这并不表明一切事物就都可以称之为太极,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期间又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文化,是指太极在各种事物中的不同表现,所以,只要是以各种形式表明太极的特征、特性、特质的文化,都是太极文化的范畴。
严格地讲,只有以表现太极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形态、功能、法则、原理,而全面展示太极的本来面目的文化,才能是真正的太极文化。
一、太极是一种智慧,不仅仅是武术
太极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孔子所著《易传·系辞》一书,书中所书:“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西方哲学相同,中国哲学在最开始也是讨论的世界起源和存在问题,后来陆续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中国哲学对逐渐衍生出性命之学,后与儒家思想形成三派互相影响,产生我们中国独特完整的生命哲学。和西方哲学不同,同时也异于古印度佛教,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观念同时注重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儒家的现世主义、道家的脱世主义和佛家的三生来世观点形成了完整的互补。简单来说中国人是同时注重物质与精神、今生与来世的。
那么太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智慧呢?说到最根本的究竟,太极智慧思想是阴阳互化的思想,《周易》物极必返,阳动则阴生,阴动则阳生,阳极而阴,阴极而阳的观点,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的双方是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运动中是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一个阴阳学说就涵盖了本体论和矛盾论,由此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和西方哲学是相通的,而且我们要更早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发展的也更完善。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搞不清楚太极了呢?我们都知道神仙方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秦汉时期更是蓬勃发展,尤其是两汉,一批方术用阴阳五行结合儒家经典发展成了谶纬之说,另一部分则吸收了佛教典义发展成了道教。谶纬之说后来一直有延续,宋明理学的一些大儒也将阴阳五行理论和理学结合起来,道教的发展是最深入人心的,现在很多中国人都是佛道不分的,进了寺庙拜菩萨,进了道观拜三清,甚至双方都吸收了很多民间传说,比如关圣帝君在佛寺和道观都有。中国的中医和神仙方术以及道教一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道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但是也使得很多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气质。至于后来程朱理学牵强将阴阳五行和理学结合,则更是让人不知所云。
太极拳只是太极理论在武术健身方面的一个发展,是一种技击理论,但是当中参杂了很多道教修仙导引的理论,有些导引理论同时是后来被引入中医的,因此理论本身变得艰深难懂。而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神奇效果又使它蒙上了神奇的面纱,以至于后来一提起太极两字人们只知道太极拳,但是确忘记了太极的本来意义。
二、太极不等于老年人
现在一提到练太极,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是老年人的专利。不仅太极,很多传统的东西都会形成跟老人连在一起的刻板印象,另一个例子就是京剧。其实把太极跟老人直接联系是冤枉了太极拳,也轻视了老年人。只要坚持锻炼,很多老年人的体力比青年还要好,我曾经见过90多岁的老人教授徒弟功夫,身体柔韧和速度比徒弟还厉害,徒弟才三十来岁。京剧是国粹,众所周知,武术是国术却鲜有人知。民国期间,当时国民政府曾经开设中央国术馆,发起人有当时著名的李烈钧、蔡元培、孔祥熙等,由冯玉祥将军担任理事长。中央国术馆在各省都有分馆,天津国术馆的馆长由薛颠担任,当时的形意名家韩慕侠曾在天津传授形意拳,周总理当时经常去韩家习武。除了在天津,在上海杭州等地也有分馆。当时的国术馆除了在馆内教学之外,还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员,这些学员和当时的名家教授还会到大学和中学传授,习武在民国期间是个非常普遍的事情。
后来建国之后国家推行杨氏简化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讲究松静慢活,相对老年人来说是门槛较低的,又杨氏本来就将陈氏太极中的爆发劲完全去掉,代之了棉柔的长劲,弱化了太极拳的技击特色,增强了它的健身特点。随着习练太极的老年人增多,很多人又练得不得要领,将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人们日益就形成了太极不过是老年人锻炼身体的体操这样的错误观念,甚至将太极等同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三、太极不是体操,是武术更是修行
太极不是体操,是武术的一种拳种。太极拳的范围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泛很多。除了我们熟知的几种太极拳之外,还有很多秘不外传的太极拳类。说的更直白一些,太极是一种技击的理念,但是将这种理念融入的最好也最有名气的是太极拳。很多人觉得不以为然,太极拳看上去那么软绵绵怎么可能是武术,更别说运用到技击上。其实着正是它将哲学思想运用的武术技击的一个重大突破,太极的技击讲究“阴阳互化,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阴阳互化是从它的身法、手法和步法上讲,无论什么时候你看它的手型几乎都是一只手掌面向上,另一只掌面向下,或者是两手的高低,或者是伸缩,再或者双腿的前后等等,都是符合阴阳规律的。太极讲究圆转划弧,所以它的身手没有停滞的死势,这样高的可以变低,前的可以变后,高就是低,退就是进。舍己从人,是让自己的重心随着对手的重心变化让对方失去重心,以保证自己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四两拨千斤,这样随时的变化自然可以用最小的力量来达到最大的技击效果。
武术讲究体和用,所谓体就是“知己”的功夫,就是通过武术套路的习练来慢慢感知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身与心的合一。用就是技击上的实际应用,以及当武术本身的哲思融合到我们身上之后我们本身行为气质的改变。我们上学的时候往往听到过这样的话,脑袋知道了不是真正的理解,要把它刻在心里溶化在血液中才是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看似直白,我却以为它说的还不够透彻。其实是说我们要达到身与心、灵与肉的统一的时候我们的心智才真正打开,所以佛教一直是讲究“开悟”的。所谓开悟,其实就是打开身体与心灵的那层隔膜,不管佛教的坐禅内观还是瑜伽的灵修,包括太极拳的慢动作,都是在让我们细心的体悟感觉我们的身体。太极拳松静慢活的套路其实就是让我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认识我们的身体,实实在在的感到我们的头脑身手的存在,练习过程中的以意领气是意念的控制,以气使力是心灵与肉体的结合,从而达到身心合一的高度境界。所以说太极不仅仅是武术,更是身心的修行,智慧开悟的旅程。
太极拳以“养生为根本,技击为灵魂”。当今习练太极拳的人很多,钽有些人停留在健身这一阶段,难以领悟太极拳的技击作用。究其原因,不外乎没有明师指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习练太极拳亦是如此,只有明了太极拳理,并按正确的步骤练习,方可登堂入室。
陈氏太极修炼主要有:站桩功、丹田内转、缠丝功、单式习练、盘架、推手、五脏养生之法。
桩功分站桩、行桩、化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站桩是修炼太极内功的最佳办法。通过站桩的训练,能够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人体各系统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同时,站桩能培养人体内在潜力,蓄力于全身。站桩时,通过不断地协调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可求得周身浑圆整体之力,再通过舒筋、开骨、透肌肤、气血鼓荡通周身的独特训练,即可迅速加强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和高强度的发放能力。通过站桩的训练,还能强化神系统的功能,锻炼神经末梢,使习者触觉灵敏、有感皆应,为最终达到一触即发的上乘境界,要下坚实基础。
丹田功是陈氏太极拳的核心功法之一,历代拳家对丹田功极为重视。拳谱有云:“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丹田内转是丹田功法的重中之重,它是以丹田为枢纽,与腰同步旋转,并以其为轴带动周身气血走遍四肢百骸,贯通五脏六腑,形成周身整体的旋转运动。丹田内转是以人体中脉为中心,做平圆、立圆、纵圆旋转,顺、逆时针练习。通过丹田内转的练习,在盘架时方能做到气沉丹田与所转丹田相互配合。拳家有云:“引化转换、开发呼放、击打跌拿,均在丹田转换一瞬间。”由此可见,丹田内转在陈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根据历代太极拳师的经验和本人练拳体验,丹田功在陈氏太极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灵魂,不懂缠丝劲可以说不懂陈氏太极拳。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浑身俱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于肢。”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得太细,以上各缠法无非是顺、逆缠法的表现形式,只要顺、逆缠法搞懂,其他缠法则迎刃而解。缠丝劲并非单一的肢体螺旋缠绕,而是意念为先,内气随着旋转,行于周身,达于四肢,落于丹田,是一种内外结合的螺旋缠绕运动。在运转时,应上下相随,周身一动无不动,使各个关节协调统一、节节贯通,周身拧成一股绳,也就是通过意与气贯通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强化五脏六腑。
习练单式必须严格遵守陈氏太极拳的原理,遵守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来验证。初学入门时必须有明师指导,俗话说:“入门引路必口授,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将对以后的习练带来极大的隐患。初学者必须搞清楚每一式的来龙去脉,要明确每一式在运动中虚实变化、方位、角度、拳法的运行路线。行拳时主要掌握头、胸、腰、背、肩、肘、胯、膝、足的基本运行原理。
陈氏太极拳的盘架是太极十三势中的八门五步、折叠转换、虚实变化的整体训练。盘架时,首先要明白八门五步的内容,所谓八门是指棚、履、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基本劲法。值得注意的是手分八门、身分八门、脚分八门,上、中、下八门合一。五步是指前进(火)、后退(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五种步法,这是初学太极拳必须了解的内容。在此阶段必须明白五步的明确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应严守规矩,逐一练习,在演练时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陈氏太极拳“金刚捣碓”一式中,两手一起一落,即分棚、履、挤、按,一个左旋、右转,即包含采、挒、肘、靠。了解基本劲力后搞清楚每一式的技击含义,仔细揣摩力起于何处,落于何处。在行拳时处处以意为先,每一招、每一式时时意在与人实作,也即是前贤所说:“盘架即为打手,打手即为盘架。”另外,在盘架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暗含着折叠转换,习者不可不知。折叠包括:胸腰折叠、脊腹折叠、四肢缠绕折叠。不懂折叠周身就如铁板一块,陈氏太极前贤早有名言:“不知折叠枉学艺,转换全在折叠中。”同时折叠与松紧开合、开发呼放也有直接关系。在实作中,双方接触的一瞬间,劲力的转换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得到明师的指点和自身的体悟,方能领悟其真正的内涵。
在盘架时,还应注重虚实的转换。虚实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如太极拳要求含胸实腹,含胸是一虚,气沉丹田是一实,这样才能使重心下沉,做到上轻灵、下沉稳,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这是人身整体的虚实,但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只是相对的。在盘架时,虚实的转换都是通过折叠运化,及腰胯与裆部和四肢的放置来完成的。虚实中含轻、重、浮、沉的问题,每种又含双、偏、半三种,其中最常见的弊病是双重和双浮。有实无虚为双重,有虚无实为双浮,学者切不可忽视。
推手是检验拳法的最佳方法。盘架是知己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在太极拳盘架有一定体悟后,应多做推手练习。首先练习“听”劲,与对方搭手接触,运用神经末梢感觉对方力的大小、轻重、虚实的变化,沾敷于彼身皮毛之上,随彼动而动,随彼变而变,顺其来势迎而合之。于推手之中,验证盘架中的每一式是否合乎规矩,充分体悟盘架及推手的内涵,直至完全无误时,方可过渡到实作。前贤创编的拳法都是通过实践得以验证的,只有遵循规矩,切身体验,方可一步一步提高自身的层次,万不可别出新裁。以上只是初级推手的基本要求。昔日董英杰先生指出:“练习太极拳分文武。能养身不能打人者文功也;能打人不会养身者武功也;能养生又能对敌,才是真正的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实为养练并行的上乘拳法。
太极拳中有哪些太极智慧?
太极拳是遵循太极的哲学思想创立的一套拳术,武可以防身、健身,文可以悟道、塑人,是中奥伍福集团学习太极智慧、传承太极智慧的主要方法。
然而,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迷惑不解,搞不懂只是一些动作组合的太极拳,怎么就能拥有如此丰富、深邃的太极智慧了呢?
进攻与防守:
太极拳的进攻与防守和其他拳术相比,有很大不同,太极拳讲究后发先至,讲究听劲、喂劲。后发先至,是指和对手交战时,不会率先出击,而是沉着观察对方,了解了对方的意图后,再出手,一击而中;听劲、喂劲,是指和对手交战时,或避让,或挡开几个回合,在数个回合中熟悉对手的招式来路和力道(听劲),改变自己的招式,打乱对手节奏,从而获得胜利。
练习太极拳,体会后发先至,体会听劲、喂劲的道理,潜移默化,举一反三,就是生活中、工作中善于择机而动的智慧表现。例如,公司会议上,出现了意见不同的两方A和B,如果A不信服B,并且A慷慨激昂,找了一大堆资料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这就是A的进攻,A的招式)。那么作为B,后发先至的做法,就是静静的听A得讲解,不要去争辩,等A讲完,(会议上的建议多数都是对的,只有合不合适)然后心平气和,面带微笑告诉“你的建议比我的精彩,等我们的预算够了,一定可以一试!”
听劲、喂劲的做法,就是静静的听A讲,针对自己不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让对方解答,经过几轮的提问和解答,B就可以完全了解A的立场和初衷,对A的意见是否可行也会有更全面的认知。“谢谢指教,刚才我有几点没想到呢!”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团队,而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团队,通常都是善于择机而动的人与团队,后发先至,听劲、喂劲就是训练个人、团队择机而动的智慧!
快与慢,刚与柔:
太极拳动作时而快,时而慢,时而刚猛伶俐,时而柔若无骨,长期练习太极拳动作,体会对快与慢,刚与柔的控制,能够极大提高人的控制力,让情绪变得稳定,随和,又不卑不亢!对应了生活、工作中适时而动的智慧。
现在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让人变得易焦急,易暴躁,以致经常发生言语冲突(刚),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生猛,那么刚硬,没有慢速的缓冲区,没有温柔的缓和带,而这些恰恰是成大事者的大忌。“欲速则不达”“要想步入快速发展期,首先要有一个慢速的筹备期!”“刚过易折”......说的就是教训!
练习太极拳动作,体会太极拳动作的快慢相间,刚柔并济,以及顺应形势当快则快,当慢则慢,遇刚成柔,遇柔则刚,长此以往,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自控力,让人在机身的本能欲望与理智控制中游刃有余,做到本能欲望与理智控制的收发自如。从而在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时,能够不焦急,不暴躁,处处保持一颗不温不火的心,拥有一颗适时而动的心。
适时而动,是一个优秀员工,优秀团队必备的能力与修养,适时而动不只是等待,更多的是如何处理人的本能欲望与理智控制!太极拳学习,都要经历一个由快到慢,由刚到柔,再到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过程,一方面是动作的熟练,另一方面其实是自身的本能与控制协调一致了!
立身中正与圆弧路线:
太极拳有陈、杨、吴、武、孙、赵堡太极、武当太极等几大流派,各流派太极的功架、招式有所不同,但对立身中正与圆弧路线的要求却相同,并成为各流派太极修炼的要诀。习练太极拳者,首先被告知的要义就是要立身中正,堂堂正正;脚步、手法走弧形,避直就曲。看似练拳要义,其实暗合方与圆的做人处事智慧。
久练太极拳,会让人不知不觉中养成立身中正的习惯,坐、走、站都是堂堂正正,给周围的人一股正直、积极、安全的感觉,让自己无形中积蓄一股凛然正气,阳刚之气(暗能量),让身心时刻处于一种蓄势待发、镇定自若的状态。这种镇定自若、正气凛然的状态让周围的人感觉安全,感觉你有成事的才略,因为魄力(方)总是和镇定自若在一起!前些年一本书叫《你的形象价值百万》,里面虽然没有讲到立身中正,但所有的配图模特都是立身中正,堂堂正正,如果模特身体歪斜,驼背塌腰,你会相信他是成功的俊杰么?
太极拳一大特点是身法轻灵圆活、招式慢匀圈圆,所有动作都是以丹田(气海穴)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不同于其他拳术的以腰为核心,以腰带动拳、肘、腿、脚。而要做到一动全动,节节贯穿,就离不开圆弧运动,棚、捋、挤、按、採、挒、肘、靠(太极拳八劲), 四正四隅,太极拳临阵对敌,从不和对手直来直往,硬撑硬顶,都是从侧面以圆弧形路线或牵引,或推拨,改变对方的招式方向,再予以攻击。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在太极拳八劲训练下会心胸开阔(肺活量增加的效果),本能控制力增强(松功、缠丝劲训练效果),对八劲中的四正四隅认识也日渐加深,自然体会到圆融、化解的妙处,不会因为性格正直而出手伤人或出口伤到人。
借此,深刻体悟方与圆的做人处事智慧,立身正直为方在外,待人圆融为圆在内,方与圆的结合才是做人处事智慧的结晶!
阴与阳:
太极拳讲究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讲究欲左先右,欲进先退,处处存在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道家、易经阴阳学说的展现,故阴阳相随也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阴阳是哲学理念,包含众多内容,对其精髓还是在于阴与阳的协调统一。
马云对太极图中的阴阳智慧有过一段经典讲解“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可能是就在于太极图里阴阳之间的这条线,阴阳之间有一种转动,高气压到低气压,低气压到高气压,阴过了就是阳,阳过了就是阴,唯有中间这条线,平衡,才是最好!才是最高境界!”
太极拳初学时,大多数人肢体不协调,打的很快,僵力难化,直来直去(现代快节奏、单一的生活习惯造成);随着老师指点,初学者对套路的熟悉,动作逐渐娴熟,慢慢退去僵力,速度也慢下来,肢体协调性增加,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慢慢即可体会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平衡魅力与技巧;而潜移默化下,练习者的心境也在蜕变,不再是开始时的急功近利,而是在循序渐进的平衡、成长中自得其乐。
心即安,得其乐,则必生满足感,进而欲望也会减少,让心由安入静,安静又促进自己对自身阴阳对立统一的分析调整,逐渐接近阴阳平衡的境界,形成良性循坏,自此便开启了阴阳平衡的智慧之门,若能举一反三,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别人,便能减少很多纷争,促进关系和谐,从而提升自己,提升团队!
练的是太极还是心?
一、相由心生
台湾人间佛教星云大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碰见了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竟然吓了一跳,惊问:“朋友啊,为什么你现在的容貌这样丑陋凶恶?你以前不是这样的。”细聊之下得知他的朋友现在做一份雕像的工作,专门为寺院雕刻金刚。金刚的样子去过寺院的人都知道,在寺院山门的两边,手里拿着降魔杵、伏魔剑,獠牙巨口,目睁眦裂,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胆子小的人晚上恐怕都要做恶梦。这个人就跟他的朋友说:“朋友啊,我看你是雕金刚雕的太久了,你还是去雕佛像吧。”他的朋友听了他的建议改去雕佛像,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跟这位朋友相遇了,但是这次却完全不同,他朋友的容貌竟然变得和颜悦色慈祥近人。
我们的外表映照我们的内心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讲了一个道理,“相由心生”,先前他的朋友雕刻金刚,时间久了金刚的容貌就影响了他的心,他的心又影响了他的容貌,后来他改去雕刻佛像,佛祖的样子慢慢将他心中的戾气化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佛家的慈祥和悦,所以他的容貌就改变回来了。
有时候我们的内心能够影响我们的外表,不管多么掩饰,仍能留下痕迹,有句话说“我们能欺骗别人,但是欺骗不了自己”,其实我们谁也欺骗不了,我们内心的东西都完全在我们的外表呈现出来。
二、冥想的神奇作用
每天半小时的冥想可以代替两小时深度睡眠
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幸福课”中,泰勒教授很推崇冥想,他主要借助了印度瑜伽的一些知识,每天半小时的放空大脑冥想可以取代两小时的深度睡眠。通过冥想可以明显降低我们的血压和心率水平,有效降低焦虑指数,改善睡眠,对我们的思维和判断力有很大提升,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
我们都有一个印象,长期练瑜伽的人整个样貌呈现出的是一种宁静和悦的感觉,因为他长期进行冥想的作用。不光瑜伽,禅修的人,习武的人,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不一样的精神气质。拿习武来说,练外家拳的人样貌都比较凶悍,反而练习内家拳的人样貌恭谦温和。这是长期精神训练的结果。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主要拳种,尤其重视我们内在精神的训练,从而让我们达到举重若轻从容不迫。
每天练习太极可以有效放空我们的大脑
在佛家除了一般的坐禅之外,还有一个名词叫“武禅”,武术也是内心修为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太极也是锻炼心性修养身心的不二选择。太极的准备活动混元桩有非常神奇的作用,每天放空大脑坚持半个小时的混元桩,可以产生类似甚至超过瑜伽的效果,令我们身心澄澈,神情宁悦。
三、专注力
专注可以产生持续的快乐
西方心理学家们发现专注力对快乐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只有专注才能投入,只有投入才能忘我,只有忘我才能忘记周遭,才能放下,只有我们将容易使我们困扰的周遭放心之后,我们才会关注更加长远的东西,从而取得更伟大的成就,产生更连续的快乐。
太极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内心
太极不光是一种武术运动,还是一种心灵修炼的方式,更是一种开发心智,变换气质的活动。太极的松柔静慢,可以使我们的在放松的同时有更高的专注力,达到心灵更纯净,大脑更清醒,情致更愉悦,气质更从容的境界。九太极招式简单,保留了陈氏太极的精髓,只要坚持每天习练,严格做到松静的要求,不久就能在身体和心灵上有很大的体会,同时气质产生变化,容貌也更加和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