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漏货--故乡的鱼

《toulloulhuol(高原秀丽鳅)

白语----山花体 

ngaot de seitmil toulloulhuol,

我是细小秀丽鳅,

haotdvf gvz zid qierl nvd bex,

家住(寺庄)青龙池;

youf def youf zid huaf xia laoz,

游来游去好自在,

zi sual jieip ngel hhex。

子孙后面跟

dettal ngaot de gvz cvt moux,

 现在我已没住所,

bal ded ger le ger ngel hhex,

他们追呀追得紧;

beid ngel beid nil ye ngel gerd,

剥我皮又吃我肉,

hat nid zil ngel zex

谁来救我命?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寺庄青龙潭,在其游记里写到“……龙潭一围,西山直崖,插潭而下……西北腋崖回转,石脚倒插,………其下潭水所自出也,亦不知水穴之大小。然其境水萦回,峰崖倒突,而水尤晶莹晃漾………”要是当时徐翁稍微俯下身体,透过“晶莹晃漾”的“镜子”往下观察,就会看到水下发亮的石头缝间、嫩绿的水草丛中,许许多多“小精灵”在游来窜去,似在“你追我赶”、要像在“窃窃私语”、栩栩如生的“水底世界”。或许徐翁停留的时间有点短暂,要不然《徐霞客游记》里会多几行美妙而精彩的佳句。

这些"小精灵"便是青龙潭的一种土著鱼,当地白族语叫"透漏货"。据说以前龙潭里仅有两种鱼,"透漏货"花纹靓丽、体形小、数量却极多,其它一种体形很大,但很稀有。“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透漏货”在龙潭出水源头的山洞口密密麻麻、游进弋出、十分可爱,龙潭里也随处可见,从龙潭泄水到村里的几条小河里也偶尔见到。

我是小小“透漏货”,

家住寺庄青龙洞。

以前常常出来玩,

青龙潭里来游弋。

水清草绿很快乐,

偶尔还有小虾陪。

以往乡村生活自给自足,平时没有人会随意去碰“透漏货”,每年只捕捉一次,春节前村里放干潭水,每家派出一至两人到潭里集中捕捉,数量上则视家庭成员多寡决定,人多则捕上两三斤,人少则捉上一两斤,够做一道菜的数量就自觉”收网而归“,绝不贪多,不会有人想到上市贩卖赚钱,这样淳朴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一直延续着,并得到邻村近邑们认可和赞颂,"透漏货"也成为寺庄的特产“独一无二”。邻村近邑里的人如果有谁要是在春节期间到寺庄“访亲拜朋”吃到“透漏货”,那简直是机会难得,可以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当吹牛、聊美食的"资本",非吹个十遍八遍才过瘾。对寺庄村民来说,赶集办年货,鱼是不用买的,能省下了些许"银子",由此要是在来回路的上遇着其他村的村民便“高谈阔论、心情愉悦,高高昂头”。吃年夜饭时,"透漏货"是寺庄村民必不可少的”当家菜“,年年如此,有了这道“硬菜”,可谓“连年有余、家家快乐、户户开心,举村祥和”。

我是小小“透漏货”,

家住寺庄青龙潭。

这边游来那边玩,

有时沿河去村里。

全村老小把我捉,

河里追来潭里寻。

商品经济是把双刃剑,在给乡村生活带来流通便捷的同时,逐利行为也日益突出。由于“透漏货”,肉质鲜美,肥而不腻。村里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逐渐被打破,农闲时节,开始有人到处捕捉,吃不完的拿去街上卖钱。青龙潭里的“透漏货”数量越来越少,营养价值极高的“透漏货”也价格高涨,到八、九十年代,龙潭里已经见不得“透漏货”了。“无利不起早”甚至有人带上手电筒、背上“捕鱼器”全副武装的钻进出水洞暗河里“电捕”,如此这般的“狂捕”,进入二十一世纪,青龙潭里“透漏货”几乎见不到了,更谈不过年上饭桌了。

小时候是吃着“透漏货”过年成长的,对它是回味无穷,每次春节都会情不自禁想到“透漏货”。“刻骨相思”便“影影相随”,平时外出游玩或者异地出差,遇到有水潭或者江河的等产鱼的地方,就会想起久违的“透漏货”,试图“一旦发现,猛吃一顿”,然而一直未能如愿。

某年国庆假期,跟几家朋友约起自驾从丽江、石鼓一带游玩,有天晚上,落脚住宿于巨甸金沙江畔的一农人之家,晚上跟“老乡”聊天,他在介绍家乡金沙江两岸这一带的乡土风情、地方特产时,无意说到也有一种当地人称“透喽货”的著名土著鱼,后经详细“交流、辩证、确认”跟我们青龙潭的“透漏货”同属一鱼种类。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对同一物种取用相同读音,真的耐人寻味,让人奇思妙想。

去年隆冬时节,我作为公路勘察技术人员随单位同事进藏出差,由藏南至藏北,天公作美、一路放晴、水天一色,差事遂顺,提前收工。班师回到拉萨在街头惊奇地发 现,有一种拉萨鱼和老家龙潭里“透喽货"非常相似。为一查究竟,就买了两斤到饭店烹调加工,一品到肉质滑润、骨软无翅,鲜嫩可口的久违味道时,当即断定就是同一种鱼!

后经打听,才得知此鱼藏族同胞是不食的,是外地鱼贩从拉萨河里网来,用桶活养再卖给信徒“放生”来赚钱。“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民族的生活习惯,是异地生活的基本礼节,我却在不经意间为一对美餐犯下了大忌,悔意顿生,只好告诫自己,将来出门在外凡事得因时因地“三思而行,五虑才啖”。

我是小小“透漏货”,

家住寺庄青龙庙。

苦苦躲在山洞里,

不敢出去不敢游。

寺庄村呀寺庄人,

我们能否做朋友?

“透喽货”在故乡已不见了踪影,乡亲们对其美味的模糊记忆一直念念不忘,我也为“透漏货”受到了教育;我在想,如果哪天奇迹出现,“透漏货”要从山洞里游出来,我们要如何对待他们呢?

是呀!我们周围有许多物种在一定区域内,已经或者正在面临灭绝,天不再蓝,水不再绿 。少吃几只虫子,或许会多一群五彩缤纷的彩蝶。少啖一盘野味,或许会多一头凶猛强悍的野兽。少乱丢一次垃圾,或许会多一捧干净富饶的泥土。少排一方污气,或许会多一米纯洁蔚蓝的天空。

2017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杨李兴,男 ,白族,云南鹤庆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