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为复制品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为《品德周刊》写的文字,记者张兄太给力了,放到了头版,好多年没有享受这样的精神嘉奖了。一定要为品德周刊广而告之,亲们,快去为孩子订报了。我的稿酬要大宴宾客了。


文/如海

经常会听见家长们唉声叹气地说:“你说这孩子,怎么长得一点都不像我?”言下之意,自己的优点满满,孩子却是一个都没有秉承和拥有,反而渐行渐远。让家长大失所望,伤心欲绝。

在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们都是第一次作父母,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慢慢长大,中国式的家长们都是边学边教育孩子,在父亲和母亲这个神圣而光荣的岗位上,永远都是一个实习生。比较尽心尽责一点的家长,可能会购买一些育儿书籍来阅读提升,然后和一些优秀的家长沟通交流,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家长们在育儿的道路上苦其心志,无怨无悔。他们付出很多,收获甚微。

每当孩子调皮捣蛋甚至生出叛逆的时候,家长往往便感到很受伤:孩子,怎么长得一定都不像我呢?恨不得复制一个完全与自己相同的孩子,省却了管教的烦恼和忧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为什么孩子就一定要像你呢?家长应该打破这种自我主体意识。孩子除了在相貌等生理特征上会遗传父母外,也会在心性、习惯以及性格上传承父母的特点,但这样的遗传因素并非是越多越好。年代的鸿沟形成不同时代迥然不同的特点,家长既不能因循守旧,偏执地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样,把自己过往时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强加给孩子;更不能让孩子比着自己的喜好,复制出自己,而没有孩子自我的空间,把他们局限在狭隘的观念之中。

家长优秀的,比着葫芦画瓢让孩子学自己,可能还好,那些听过太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自己一生的家长呢,让孩子长得像你,这究竟是对孩子的爱还是害呢?

很多时候,溺爱就意味着伤害,管制意味着扼杀。孩子的天性,是自由和快乐,只有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他们才能健康快乐,茁壮成长,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家长,理应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树立典范,以身作则,去感染孩子,而不是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引导是父母的座右铭。

家长权威的沦落是家长视为底线决堤的心理顽疾。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就会觉得匪夷所思,我小时候从来不会这样,为什么孩子敢这样顶撞和叛逆呢?这样大逆不道的孩子一点都不像自己。于是,家长怒不可遏,往往小题大做,非得要孩子跪地求饶,才肯善罢甘休。听爸爸妈妈的话,看似是家长的苦口婆心,其实最深层次的根源,是家长虚荣的权威遭到挑战和蔑视,父母们感到颜面无存,特别是在大众之下,更是顾及自己的威信,容不得孩子半点挑衅。往往孩子的叛逆,都是无心之过,他们深信父母是最疼爱自己的,可以为所欲为地撒娇和挣扎,孩子的单纯,没有丝毫的心机。一个成熟的家长非一蹴而就,必须学会隐忍和稳重,收起自己作祟的虚假权威,和孩子真诚地沟通。尊重彼此,平等对话,才是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最佳途径。

孩子真的长得一点都不像自己吗?从嗷嗷待哺到青春少年,家长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留下父母的烙印,说孩子没有自己的影子是不可能的。但孩子终归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之路,而在未来艰难的前行中,他们应该积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像父母就足够了。

做一个唯一的自己,是孩子努力的最正确的方向。不唯唯诺诺,不蝇营狗苟,不人云亦云,学会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孩子应该自我去塑造并形成的品格。心智成于历练,成熟融于纯真。让孩子学会做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己。你还希望孩子和你一模一样吗?你的时代,他的未来,纵然不是南辕北辙,也是大大的不同。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那些优秀的闪光点的时候,不要诧异完全不像你,那意味着孩子在进步、在成长。你应该为孩子点赞,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往往那些父母所担忧的、孩子未知的东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孩子们,才能得到启迪和开发,勇于探索和求知,完成自我的成长。如果他完全像你一样,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看到了他的未来人生轨迹。

试问,这样的孩子,是一个有前途和璀璨未来的孩子吗?别纠结孩子长得不像你了,没准,是天大的好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