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聊天高手,都懂得建立对话的安全感,吸引别人跟你聊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跟别人聊天,通常都会遇到一个问题。
就是有时候不管你展现出来的姿态是多么友善,别人也不一定愿意跟你聊天。你希望能够打开别人的话匣子,对方却总是有一句没一句的敷衍了事,好像不想跟你多说几句似的。
抛开对方有事情正在忙这些客观原因,很多时候别人无法敞开心扉跟我们聊天,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对方营造出一个有安全感的聊天氛围。
很简单一个例子。一个男生想跟一个女生聊天,假如这个男生给到女生某种心怀不轨的感觉,这个女生是不是不会愿意继续跟他聊下去呢?
在平常的闲聊沟通当中,尽管这种“对话安全感”的需求不会像男女之间的程度那么大,但却也不是完全没有。
我们可以跟好朋友无所顾忌的开玩笑,是因为我们跟他们已经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想聊什么就聊什么。
但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的人,为了避免跟别人聊天时被对方“拒之门外”,我们就必须懂得如何通过初始接触时的对话,构建安全感了。
什么是聊天的安全感
我们每个人,从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需要一股来自外部世界力量的保护,这股力量就是“母爱”。
当我们哭闹的需求能够被母亲满足,我们就会感到很有安全感,反之,我们对外部世界就充满焦虑和恐惧。
但问题是,无论我们的母亲多么伟大,我们这种人类原始本能的需求,是很难一一被满足的,自然而然地,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对外界都会先天性地或多或少缺乏一些安全感。
即便长大之后,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平静、强大,但在其内心深处,则隐藏着各种的危险感或叫不安全感(insecurity)。
某程度上,这种“不安感”是一种保护我们的很好机制,例如当我们身处险境,只要周围的环境让我们产生担心,我们自然就会选择远离。
而这种机制应用到聊天上面就是,当我们本能地感觉到面前这个聊天对象,从他的言行当中察觉到会带给我们某种“危险”,我们也会自然地选择远离。
当然,这里所说的“危险”,不仅仅局限于“打砸抢烧”这类明显的伤害行为,还包括我们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这个聊天对象面前,无法被他恰当地满足到。
是什么“心理需求”呢?其实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已经说明到这一点了:
第一层:生理需要: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的需要,如人对饮食、睡眠、性、休息等的需要。
第二层:安全需要: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第三层:归属与爱的需要:个体要求被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的需要。
第四层:尊重需要:获得并维护个人自尊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渴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需要。
如果用通俗的方式去解释它们,就是:
1,被尊重的需要,如你会不会尊重我的身份和地位,会不会说一些伤害我的言语,跟我开一些取笑我缺点的玩笑。
错误说法:现在房价贵不贵也跟你无关啦,以你的能力想要买得起房子,不要笑死人了。
2,情感上的需要,如你会不会主动去关心我,懂不懂正确表达出你对我的赞赏,有没有恰当满足我被爱的需求。
错误说法:创业成功有什么了不起?要不是你有一个好的父亲,你会有钱去做生意?
3,交往距离的需要,如你跟我聊天是不是有保持分寸,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超出彼此当下应有的社交距离,有没有对我的生活构成影响。
错误说法:虽然我们认识才不到一个星期,但我真的好喜欢你,可以嫁给我吗?
4,安全感上的需要,如你的言行会不会对我构成危险,我能不能对你感到放心,你的人品值不值得信赖。
错误说法:既然没地方去,我去你家去坐坐怎样?顺便了解一下你平时生活的样子。
诸如此类。
当你跟别人聊天时,一旦没有按照这些需求去操作,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触碰到对方的底线,那么对方心里那种“不安感”就被激发,从而就会慢慢变得不想跟你聊了。
相反,如果你在聊天的时候,懂得根据这些需求,有分寸地去满足对方,那么别人就会更乐意跟你聊天了。
构建安全感的自我袒露
既然按照这些需求法则跟别人相处,就能够提高聊天的成功率,那为什么依然有很多人,却还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导致对方不想跟你说话呢?
我相信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周遭有很多。一些男生,对女生在态度上还是言行举止上,都给人友善、礼貌、真诚的感觉,但到头来,还是。
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三个:
1,我们的第一印象,在感官上给人一种不安全、不舒心的感觉;
2,我们是用了什么方式,去给别人表现这种真诚、友善和礼貌;
3,对方很难分辨得出我们的真诚、友善、礼貌背后动机的真与假;
对于第一个原因,只要你能够稍微整理一下自己的外表,注意一下打扮,给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那么基本上这对聊天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阻碍。
而对于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卑躬屈膝地对别人好,跟不卑不亢地对别人好,你认为哪一种别人会跟愿意跟我们做朋友呢?
前者给人强烈的需求感,好像心术不正那样,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不是有不轨企图,所以才这样对我好呢?这样就会激发别人的“不安感”了。
后者就不同了,由于对他人没有强烈的需求感,我不欠你,你也不欠我,自然就能够自然、大方、坦然地跟别人相处。
不要小看这种自我态度上的变化,你留给别人什么样的感觉,取决于你用什么方式去表现出来。
例如男生约女生出来吃饭,以下两种方式,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
用卑躬屈膝的方式去说话:“我明天想请你吃饭?请你答应我好吗?我只是想请你吃饭而已,没有别的想法。你吃什么都可以的,我都无所谓,只要你喜欢就行了。”
用不卑不亢的方式去说话:“Hello,我想问一下你明天有空吗?我想请你吃饭。毕竟我们认识之后,都没有正式出来聊过天,实在有点对不起‘朋友’这两个字啊!所以你有空的话,我请你吃个饭,当做正式认识啦!”
是不是第二种说法,会给人更为正常的观感?有理有据,又光明正大。
如果你认为第一种说法不好,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是触犯了哪一条需求准则呢?
当然,就算你做到不卑不亢跟别人说话,别人对你还是无法感到完全放心的——事实上,要别人对你感到百分之百的放心,是不太可能的,只要你尽量做到让别人放心就足够了。
怎么做呢?这时就需要你通过“自我袒露”的方式,让对方有了解你的机会了。
所谓“自我袒露”(self-disclosure),是一种让交谈双方的关系更为融洽,迅速建立一种亲密感、安全感,让彼此沟通更加清楚和生动的方式。
我们在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都会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就算你不理睬这些感受,沉默的态度和表情也会传递出某种信息。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如何恰当有效地进行表露,让对方知道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故事,或者你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对自己的任何情况都藏着掖着,那么别人无法了解到你的真实状况,自然就很难对你感到放心了,这就是戒心的触发机制。
不过,自我袒露并不是毫无保留,毫无章法那张去表露自己,这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的。
袒露自我的5-3-2法则
当我们跟别人沟通时,最健康的做法应该是“问中有答,答中有问”,你来我往这样双方都有交流的情况。
所以既不能只是别人一直说,而你不做任何搭话,也不能是你一直说自己的事,不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别人。
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据5-3-2法则进行聊天:5%的时间留给别人说话,3%的时间你用来搭话和自我表达,然后再夹杂2%自我袒露的内容。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欲望,就要看他面对的人,能不能让自己敞开心扉。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别人还处于有戒心的心理,对你不会有太多的聊天欲望,那么你可以多说一些,5%的时间用来构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扩展大家都能够交谈的内容,留给别人3%的时间去回应搭话就行。在这期间,你依然要自我袒露2%的内容。
一旦别人的话匣子打开了,你就可以少说一些,让别人多说了。这就是5-3-2法则的具体应用。
但要怎么自我袒露才会让别人对你感到有安全感呢?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陈述一些自己遇到的事实;
跟别人聊天时,一旦大家聊天的话题跟你的某些客观事实相关联,你就可以把这些事实分享出来,让别人知道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遭遇。
好比是你的工作状况,刚刚结束的假期你也有同样的安排,或者曾经有趣的经历等等。如:
“你之前是在XXX公司上班吗?很巧啊,我也是,办公室就在你们的上一层,我在那里工作了也有一年多了,居然都没有遇到过你。”
这种事实的分享,你无需添加任何感受和看法。只要切合当下的话题,主动说出来就行。
第二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要。
陈述事实只是第一步,有时候大家聊天,不可能只是讲述事实,你还要针对事实,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一步的表达,同样也需要根据话题或者别人的言谈,恰当地插入你自身的观点,让别人知道你跟他是否有同样的感受。这种自我袒露,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如:
“对啊,现在结婚的成本比以前真的高太多了,什么都要考虑。我和男朋友已经定好日子打算结婚了,但由于被买房子的事阻碍了一下,又不想这么快就去结婚了。”
当然,如果你表达的感受跟别人不一样,同样也会拉远彼此的距离,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展现出“求同存异”的态度。
第三步,适当展现出你的个人情绪。
这时自我袒露最难的一个交流层次,因为你要懂得根据聊天的变化,适当展现出你当下这一刻的情绪。如果别人说什么你都全程冷漠,别人无法感受到你的情绪,自然就很难感到有安全感。
试想一下,你跟一个被称为“开心果”的人相处,你会觉得放心,还是对她充满戒心呢?肯定会很放心了。
因为对方这种乐天、有趣、开朗的姿态,展现了她积极的个人情绪,你会觉得这个人很可爱,自然就很难跟不好的情况联系起来了。
所以,聊天的时候,如果别人说到有趣的地方,展露一下你的笑意;别人说到伤感的地方,你展露出沉默的表情。
这不仅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也能够让对方知道,你此时此刻的想法, 从而对你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毕竟你不是一个在执行任务的特工,无需全程保持冷淡的面容,让别人无法看透你。
懂得区分你的表述类型
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可以划分四种类别:
1,观察;
2,思想;
3,感受;
4,需要。
这四种类别所构成的话语,会给别人留下不同的观感,想要通过说话构建安全感,你必须懂得区别这四种类别。
例如你看到朋友穿了一条样式老旧的裙子,按照这四种类型的表述就是:
1,这条裙子太短了,很容易让别人留意到你的大腿。(观察)
2,我觉得你穿这条裙子去男生约会,不是一件好事。(想法)
3,如果你穿这条裙子上街,我担心你会遇到危险。(感受)
4,你可不可以穿一条长一点的裙子呢?(需求)
与人聊天,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从第一类别的观察,慢慢上升到第四类别的需求。否则一个男生,一上来就跟一个女生说“我想娶你”,对方会觉得正常吗?只会对你感到不安全而已。
所以,想要通过对话给对方构建一个有安全感的聊天氛围,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彼此的关系,适当分配四种类别的聊天内容。
当别人真正了解到你的为人,确定你真的是一个“人畜无害”的人了,自然就乐意跟你好好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