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述周:为上海研制计算机挑重担

1958 年11 月,中科院上海分院成立,副市长、市委书记刘述周兼任院长,全面组织与领导研究所建设,要执行国家科委的部署,完成区域规划,也要完成力所能及的尖端技术发展,国防任务必需保证。

1958 年9 月至1960 年上半年,上海市委决定在复旦大学举办“计算数学训练班”,作为建立上海地区计算技术队伍的基础,分为机器班、计算方法班、程序设计班,学员包括复旦大学数学系三四年级的学生41 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三四年级学生40人,上海师范学院三年级学生20 人,共计101 人。为上海的计算机科研与生产培育了第一批专业人才。

上级决定华东计算所的“沪Ⅰ型计算机”改为仿制103 机,仍由何育辽主持,经过北上取经和借鉴,几个月时间调试成功,1960 年又升级提速,科研队伍走过了技术生疏,工艺欠缺的阶段,收获的是信心和严格的作风,更重要的是争取了时间。

主管上海市科技工作的刘述周书记说到那两年的曲折:“指标过高,计划过大。如1958 年的'三年卫星上天’,大家头脑发热。1960 年完成5—10 万次的电子计算机,实际上只完成了103 机的改型,5—10 万次的只是样机实验,100 万次的只作了些零件试验。问题在于我们完全没有经验,不知道科学研究的'厉害’”。

1959 年12 月,上海市委召开闵行会议,王芳荆、何育辽、虞浦帆出席,落实中科院指示,要为核武器研制提供一台每秒运行5万次的计算机,华东所决定何育辽担纲主持。

科学院华东分院有刘述周这样的好领导,对华东计算所的科学家何育辽(原复旦大学讲师)有着准确的评价,因为何育辽的贡献、水平和能力,1960 年6 月28 日,中科院上海分院批准何育辽为研究员,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上海就他一人从7 级讲师破格提升研究员。

主持上海科技工作的刘述周,对计算机的进展,对华东所和何育辽很熟悉,千方百计发挥计算机科技人员的作用,他在全市科技会议上总结,“电子计算技术方面——已初步建立计算技术和计算数学的研究中心,自制的每秒1100 次的计算机已稳定运转,可以进一步设厂生产,每秒5 万次的计算机正在调试。”(摘录至《溯源中国计算机》)

1964年10月16日,华东计算所举行J-501计算机鉴定会,左起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华东计算所所长郭书文、科学院上海分院刘述周院长。

简历:

刘述周,1911年生于江苏省靖江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先后在上海郊区和苏皖交界地带组织抗日游击部队,后又被党派遣担任国民党石友三部队的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期间,历任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副市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务,并当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3月22日在南京不幸逝世,享年74岁。

附录

忆刘述周同志对上海科学技术事业的贡献

舒 文 张承宗 王玉卿 石慧珍

舒文按: 我自1958年下半年开始负责筹建科委,至1965年下半年,先后担任市科委秘书长和副主任, 主持日常工作。其间1960至1963年是协助张承宗同志主持工作。自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我任科委主任。本文比较全面介绍了那8年科委的工作。(原载《上海科技报》1986年3月29日。)

刘述周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纪念他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回忆他对上海科学技术事业所作的贡献,引起了我们对他的深深怀念。

述周同志参加中共上海领导期间,是分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在1959 ─ 1965年, 他兼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直接主持全市的科技工作。这一时期,上海的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创建了一批科学研究基地,开拓了若干重要新兴技术领域,攻克了国防尖端技术的不少重大难题,也改造了一部分传统工业技术,逐步形成了上海的科学技术优势。这些成就是在市委领导下,全市各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凝聚着述周同志的心血,记录了述周同志的贡献和他的创见。

    新技术研究基地的建设

1956年, 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 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号召。之后,中央确定上海向“ 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使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根据这些精神,1958年,中共上海市委作出了加强本市科学技术事业的若干重大决策, 相继成立了以市委书记陈丕显同志为主任、刘季平同志为副主任的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市科技协会等,统一了全市对科学技术的领导,同时决定建立16个新兴科学研究机构,发展新兴技术。在此基础上,1959年, 市委确定由刘述周同志分管全市的科技工作,并兼任科委主任。他和市科委其他同志共同按照中央的方针和市委的决策,依靠各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同心协力进行了艰苦的创业。

1958年以前, 上海只有29个独立研究单位。当时世界上已开始兴起的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喷气技术等新兴技术,我们还属空白。从            1958年开始, 一方面通过各主管部门建设起一批各类专业研究所;另一方面,组织科学院、高等学校和工业部门,重点建设了一批新技术研究所,使科研基地迅速发展。到1960年,全市独立研究机构已发展到90个。

当时, 重点建设原子核、计算技术、技术物理等新兴学科的科研机构,还有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尚在初创阶段,而且都建在尚未很好开发的嘉定县,基本建设工程之浩大,困难之多是不难想象的。述周同志亲自调度力量,扎扎实实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基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从资金到工程,他都亲自落实到有关部门。1960年, 述周同志考虑上海是全国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应该自觉、主动地为全国的工业和国防建设服务,因此和其他同志共同商量后向市委提出建设,经市委批准后,进行了“两弹一箭”和电子工业基地的建设。如建设了研制火箭的机电设计院和设计导弹的科学技术设计室。还从工业部门划拨了一批工厂,改建为国防科研生产基地;从轻纺工业部门划出22个工厂,改组为生产半导体、电子仪器设备为主体的电子工业工厂。当时建设的这批科研机构和新技术生产基地,现在绝大多数已发展成为全市科学技术的骨干研究所、新兴工业基地,以及国防科研、军工生产基地,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队伍的发展和培养

1958年前, 全市科研机构中只有职工6000多人, 领导力量、技术力量、干部力量都相当薄弱。1960年上半年,五个新兴技术研究所只有科技人员185人。1960年7月, 根据科委研究, 经述周同志建议, 并经市委批准,从全市各个系统抽调了300名领导骨干、500名技术骨干,还分配了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在学校肄业的优秀大学生共1000名, 充实到各新技术科研单位,从事开发技术领域的工作。述周同志特别关心科大的建设,他提出的院、校结合办学和亦理亦工(既重视理科基础知识, 又加强工科的应用技术) 的办学方针是很有特色的。有的专家反映,上海科大毕业的学生,一是基础好,二是适应性强。从1960年开始, 科大还开办了五期“工人班”,先后从全市工业系统选拔了500名有四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生产骨干进行培养。通过各项措施,壮大了科技队伍,到1965年, 全市独立科研机构的职工已发展到3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1万多人。这支队伍在实践中迅速成长,现在大多是发展新技术领域的主要业务骨干。

    领导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实施

在述周同志领导下,1959年、1960年的1963年, 市科委先后三次制订了科技发展纲要和重点发展任务。特别是1960年召开的“闵行会议”            和会后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对全市科技工作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现在看来,这些规划虽有要求过高、脱离实际的一面,但总的方向是对的。

这些规划的实施, 使不少新技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地发展起来。如半导体、电子计算机、激光、原子能等重要新兴技术领域,上海是较早起步的,并很快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是由于“文革”的破坏,才使差距重新拉大。这一时期,通过“两弹一箭”的研制工作,带动了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促进了冶金、化工、机电等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逐步形成了优势。

在发展上海的科学技术工作中,述周同志是有不少创见的。回忆起来,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样几方面。

发展新技术,要把科研单位、高等学院和工业部门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建立新技术工厂,一共有30多个发展新技术的所、厂、校。这个“三结合”的科研基地,在发展新技术中起了很大作用。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发展,但这个三结合建设新技术基地的指导思想,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嘉定这个新技术科研基地,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利用和发展。

上海的工业要发展,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一定要采用新技术;而科学技术则要面向经济建设,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军工服务。这也是述周同志的重要指导思想。1960年,他提出了上海要重点发展“四新”的口号,强调以“四新”促进工业技术改造。当时计委、生委、科委通力合作,在1962年和1963年,全市共投资1.2亿多元,有重点地进行了500多项技术改造,使工业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科研单位,他明确提出,科研工作一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二要为国防尖端服务, 三要加强基础理论和探索性研究。针对当时上海工业生产上存在的动力、原材料缺乏问题,他强调科学研究要在燃料、动力、原料和新材料方面下功夫。他还强调要把为尖端技术服务的“开门七件事”(即新材料、电子元件、精密仪器仪表、精密机床、 特殊设备、测试技术和计量标准)的基础打好。

    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信任

述周同志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的。在六十年代初,他就提出政治思想工作、行政后勤工作要为科学技术服务,为第一线的科学家、科技人员服务。在当时“左”的思想影响下,有的党政干部、后勤人员对这一要求想不通,他们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怎么变成为知识分子服务了? 述周同志说:为科学家、科技人员服务好了,使他们搞出科研成果,也有党政干部的功劳, 这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述周同志对知识分子是很信任的。记得六十年代初,有一位知识分子被有关部门认为有“与特嫌关系密切”的问题,但一项重要国防科研任务需要他,能否让他担任这项绝密任务?经请求述周同志,他经过分析后,决定大胆信用。结果这位知识分子作出了很好的成就,后来实践也证明了原认为他的所谓问题,是莫须有的罪名。述周同志还经常召开科学家座谈会,访问科学家,倾听他们的意见。1961年初,在党开展整风时,有个干部汇报有的科学家对党提的意见很激烈,是否“向党进攻”。述周同志严肃指出:“科学家向我们提意见是诚恳的,意见也是好的。我们要从他们的意见中进一步揭露我们自己的问题。”还强调“这次整风是整顿我们自己,无论如何不能转移到他们头上去。”保护了科学家们的积极性。上海不少科学家对述周同志是有感情的,至今对他非常怀念。

述周同志虽然去世了,现在上海科学技术事业的面貌也远非当时所可比拟,但是他曾经领导大家为发展上海的科技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所作出的贡献将一直为人们所怀念!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介绍:

西军电的专业和前两台计算机

吴立人院长受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从专业到系

中国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漫谈计算机”和吴几康先生

赵忠尧先生和近代物理所

北大计算机创始人张世龙的沉浮

(0)

相关推荐

  • 吴中伟院士:爱祖国、惜寸阴

    院士简介 吴中伟,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专家,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江阴市人.长期从事水泥.砼(拼音:tóng)的科学和工程研究.1940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 ...

  • 庆祝中国水稻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关于初期筹建工作的回忆(下)

    四.人员調集和培训 在筹建过程中,搞基建是重要的,但对调集和培养人才以及在筹建过程中的科研工作,也是重要的.否则,没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拿不出研究成果,就不能扩大影响,树立威信,难以形成全国的水稻研究中 ...

  • 《创新的启示》后记

    2012年6月13日,时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路甬祥院士给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的陈希同志去函,附上了他近两年写的4篇有关科技创新的科普文章,希望陈希同志提意见.陈希书记读后 ...

  • "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开通!欢迎各位鼎力支持和关注!

    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养鱼第一线"公众号系刘文俊本人于2020年9月29日子夜开通,欢迎各位鼎力支持和关注! 刘文俊本人简历如下: 姓名:刘文俊.性别:男.民族: ...

  • 环渤海港口持续低库存 秦港再挑重担

    能源局下发文件,要求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确保煤炭供应:同时,严禁在合同约定以外随意涨价. 为了保证煤炭供应,各级政府相继出文要求加快煤矿复工.据了解,目前央企.国有煤矿以及地方中大型煤矿 ...

  • “上海澳门周”在上海举行 民众近距离感受澳门文化、生活

    市民在挑选澳门美食. 殷立勤 摄 6月3日,民众在外滩源·圆明园路步行街上,欣赏澳门特色文化.当日,"上海澳门周"举行.活动通过设置大型路展,展现澳门"旅游+" ...

  • 沧州青县陈文升:当年抗洪挑重担

       当年抗洪挑重担 陈文升 转眼又到汛期,不由想起当年抗洪挑重担的故事. 1996年8月,我省中南部地区遭受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青县承担了为上游泄洪和确保子牙新河以北的京津.铁路.油田等国家重 ...

  • 身挑重担,谁心里还没个梦想。

    出走他乡 我从不怀疑努力 因为不努力的人生 我看到过 毫无意义 1 1 匆匆赶回家,真的不是为了可以早点休息,而是着急想要上厕所. 本想着能够加会班,在办公室里,一个人安静的去思考一些最近的决定和安排 ...

  • AbbVie: 接棒药王Humira,后浪谁挑重担?

    2013年1月,艾伯维(Abbvie)正式从雅培(Abbott)分拆独立,成为一家专注于开发处方药的制药企业.即使手握当时已然成为重磅药物的Humira(阿达木单抗),艾伯维或许也并未想到,凭借一款药 ...

  • 中超首轮数据:U23不再被排斥敷衍,多项数据暗示他们已挑重担

    新赛季中超首轮比赛已经结束,在比赛中U23球员集体爆发,成为了让球迷感到非常欣慰的事情.据统计同比中超19赛季首轮的情况,各项数据改善明显,其中U23出场人次从28人增加到37人:U23首发出场人次从 ...

  • 国足核心将无缘出战韩国?他若无法出战此人将挑重担,值得期待

    根据体育记者唐艺榕的消息,在12月13号训练中出现拉伤的韦世豪,在14号早上前往医院进行拍片检查.结果显示其大腿后侧有0.2毫米的拉伤,虽然伤势并不是很严重,但目前韦世豪的大腿没有办法发力,所以基本确 ...

  • 清华贵系的期末大作业:奋战三周,造台计算机!

    编辑丨陈彩娴 本科大三,正在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能做个什么项目? 清华大学贵系说:造台计算机吧! 清华有门本科三年级必修课,名为<计算机组成原理>,据说要想顺利结课,拿到合格的成绩,必须在 ...

  • 工博会还有三周抵达上海,请做好准备!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工博会")即将于11月7日至11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工博会不仅是中国全年最火爆的工业制造业盛会,而且还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技术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