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伯与族人   族谱

泉三叔公,他是磜背村众多老前辈中的一位,祖辈几代人都是地道的农民,以耕山作地终老一生,是最平凡、最朴素、最草根的人群代表。他们既面对现实辛勤劳作,又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平凡的他们有着不平凡追求。他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我们没有忘记他,没忘记他心系族人、慎终追远的暖心往事。每当翻阅族谱查看历史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慈祥的老三伯,声如洪钟的老三伯,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鲜活在眼前。

泉三叔公家名官秀。其长兄为泉秀,在兄弟中他排行第三,村里人名其为泉三。时人习惯用这种形式称呼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称谓更加入心、更接地气。他的别名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里。

泉三叔公是磜背罗氏第十五世的老前辈,他辈分高资格老经历丰满,是出过南洋见过大世面的人。年轻时,据说他不满足山区这块弹丸之地,试图摆脱大山的束缚,曾经四处奔波,怀揣梦想漂泊南洋谋求发展,背井离乡去尝试着打拼世界。也许水土不服,也许时运不济,因之无功而返。

此处不留人还有留人处,老三伯并不灰心。传说泉三伯那帮年轻人,为离开山区这块弹丸之地,伙同宗亲为摆脱大山的束缚、为移居大计曾经走南闯北,在海南岛和江西寻乌、庐陵吉水等地,均留下他们的足迹。经勘查,最后选择在江西的某地作为开居立业之地,正酝酿筹钱买地皮等后续工作。后因村子里突发“鱼爆”事件,一声巨响,瞬间夺去包括主心骨仁秀公在内的三条人命,整个村子像炸开了锅似的,愁云忧雾笼罩着整个村庄。在诸多原因的作用下,全村族人的移居大事,终究付之东流。尽人事而听天命,族人移居之大事虽以失望告终,但老前辈们敢想敢干的精神,值得后人钦佩和景仰!

磜背村“山高皇帝远”,老祖宗或为躲避战乱、或为抵御灾荒,选择在这里安居乐业。泉三伯那帮年轻人,从发展的眼光审视家乡,磜背山区村庄狭小、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是不争的事实,即便从现在已通公路的条件综合评价,我想,磜背村也完全符合整体搬迁条件的村子。泉三伯他们把老家形像地比喻成“芋头叶”,既不藏财也不藏丁,就像芋头叶一样,在下雨时只要多装几滴雨水就倒得一干二净。因此,他们千方百计想摆脱大山的束缚,奈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老三伯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崇文重教方面却有他的真知灼见。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而且非常执着,即便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供儿子读书。时间来到解放之后,儿子永兴都取妻生子了,还继续供其到三圳小学读高小。老三伯是望子成龙的突出代表。永兴与寿兴等几位同学寄住在“永和堂”店里,还留下关于他们读书的一段佳话。寿兴公饶有兴趣的回忆起那段往事。

老三伯崇文重教的观念值得称颂,老三伯血脉中的老传统值得传承。老族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族人的精神家园,是老祖宗心血结晶,无价之宝。老三伯心系族人珍视族谱,是老族谱的守护人。他把老族谱视为珍宝,自始至终珍藏着保护着,藏在他家里,即便经历视传统文化为封建糟粕的年代,他宁可担风险也要让族谱安然无恙,老三伯功不可没。抄于民国拾柒年秋月的老谱,由老三伯珍藏了不知多少年,经历过“破四旧”的冲击,经受过“文革”的洗礼,老三伯坚信这是宗族文化遗产,把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至1983年才把族谱交给淼汉公续录保存。

值此重修族谱之机会,特将此事记录在档,以告慰先人、激励后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