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走近马勒音乐

我们如何走近马勒音乐

原文作者 / Andrew Clem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进21世纪,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作品越来越受到推崇,在音乐爱好者中流行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听懂马勒比听懂贝多芬更能显出古典音乐的修养。但聆听马勒也好,演奏马勒也好,指挥马勒作品也好,对这个时代里浸润于古典音乐沼泽地的人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包括很多能夸夸其谈马勒的人,说半天还是没道出啥子丑寅卯来。
追求和探索马勒也许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本文刊载于7月29日英国《卫报》,作者是安德鲁·克莱门茨(Andrew Clements),原文标题是 Mahler: where to start with his music,节译如下。
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在他的一生中以及去世后的几十年里,一直被认为是杰出的指挥家。仅仅是在最近的60年中,他作为一个作曲家的意义才得到充分的肯定。当前,他的交响曲作品也许被认为是自贝多芬以后最重要的交响曲,它将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的现代主义联系、融合在了一起,并且在其生活的同时代音乐家中,只有西贝柳斯(Sibelius)能与之抗衡。
伴随着视觉图像侵入马勒的作品领域,2008年的研究发现,他的120多个音乐作品被用于电影和电视剧配乐。最著名的例子是1971年卢其诺·维斯孔梯(Luchino Visconti)的电影《威尼斯之死》(Death in Venice)的配乐,其中使用了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和源自尼采著作的《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而电视连续剧《法戈》(Fargo)第二季中的“恐惧与颤抖”主题,则安排了他《第二交响曲》的开始部分。

↑电影《威尼斯之死》剧照

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出生在今属捷克共和国但当时属于奥地利帝国的一个村庄卡利什特(Kaliště),是父母14个孩子中的老二。出生几个月后,一家人搬到了吉赫拉瓦镇(Jihlava),父亲在那里开了一家酿酒厂和一个小酒馆。在这个大多数人讲捷克语的地区,讲犹太语和德语的马勒认为自己是流亡者,“永远是局外人,从未受到欢迎”。童年时代包围他的声音是民间音乐、街头歌曲和军乐,这是他一生都萦绕在心中的音乐。10岁时,马勒已经被公认为是音乐天才,并于1875年前往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最初他是一名钢琴家,也参加学习作曲。
↑马勒的出生地卡利什特,现在属于捷克
马勒于1880年开始他的指挥生涯,曾在奥地利和德国的省级歌剧院工作过。据说是马勒自己放弃了早年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但有一种理论认为,马勒早期的一些手稿在1945年联军轰炸德国德累斯顿时悉被焚毁,无法找回。但其中一部大型作品,1880年完成的达斯· 克拉根德·里德颂歌(Cantata Das klagende Lied)得以幸存。
↑童年马勒,摄于1865年,时年5岁
尽管马勒带领的乐团显然都不喜欢他的威权主义,但从1885年到1887年间,作为一个指挥,他在布拉格和莱比锡的声望不断提高。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个管弦乐歌曲集,以19世纪初德国民俗诗集《德斯·本本·维德霍恩》中的诗歌为蓝本的《行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1888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交响曲》,将其理解为五首交响诗的集合,起名《泰坦》(巨人),其中融合了他歌曲集中的很多旋律。最终,他舍弃了其中的一个乐章,成为我们今天通常听到的格局。同年,他完成了单首交响诗《托滕菲尔》(Totenfeier,葬礼曲)的草稿,这部分草稿又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第二交响曲》“复活”的开场曲。《第二交响曲》构思十分宏大,追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声乐独唱和合唱,乐团规模也十分庞大。
1894年,马勒完成《第二交响曲》时他住在汉堡,自1891年起他担任汉堡歌剧院首席指挥,并在1895年在柏林首演了他的《第二交响曲》。同时,他已经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其构思规模比《第二交响曲》更宏大,演奏全曲大约需要100分钟,这是音乐史上一位主要作曲家创作的最长一部交响曲。马勒的所有作品都在实践着1907年他对西贝柳斯说的一句话:“交响曲必须像世界一样,必须包容一切。”这句话有很多种说法,英语原文就是“A symphony must be like the world, it must embrace everything.”
《第三交响曲》直到1902年,他完成了《第四交响曲》之后才首演,那时马勒已在维也纳定居,他在皈依天主教后于1897年被任命为霍夫珀宫廷歌剧院(今奥地利国家歌剧院)的艺术领导,他意识到一个犹太教背景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如此有声望的职位的。
维也纳那时已经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艺术中心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中,也许只有巴黎作为欧洲激进艺术的中心可以与之抗衡。马勒发现自己受到了以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为首的维也纳第二音乐学院作曲家的欢迎,勋伯格与他的学生奥尔本·伯格和安东·韦伯恩一起,将马勒的交响曲视为自己音乐发展方向的路标。
1901年,马勒在他位于奥地利南部克恩顿州的新别墅里开始写《第五交响曲》,次年夏天完成。那时他的个人生活已经彻底改变,1901年秋天,他遇到了阿尔玛·辛德勒(Alma Schindler),她是作曲家亚历山大·泽姆林斯基(Alexander Zemlinsky)的学生兼情人,四个月后,她与马勒结婚,然后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第五交响曲》中著名的小柔板是马勒对新婚妻子爱的宣言。婚后,无论是自愿还是丈夫的坚持,阿尔玛决定放弃自己成为作曲家的野心。
↑马勒夫人,阿尔玛·马勒
如果说《第七交响曲》仍然属于马勒最具神秘色彩的作品之一的话,《第六交响曲》则是他成就最大的交响曲之一。1906年,马勒被诊断出有心脏病,他被迫从霍夫珀宫廷歌剧院辞职,据说他花了太多时间在作曲上,心力交瘁。
1908年初,马勒在纽约担任指挥,是大都会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他在那里的表现总体上是成功的,但第二年就辞职了,改任纽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06年马勒完成了包含大型合唱的《第八交响曲》,即所谓“千人交响曲”,它的首演1910年在慕尼黑举行,是马勒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八个月后他在维也纳去世。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一直被避免说成是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因为如此之多的伟大作曲家在完成九部交响曲之后就去世了。为了避免这个诅咒,马勒写了《第九交响曲》,并且也开始写《第十交响曲》,但自从发现妻子阿尔玛与年轻建筑师有地下恋情之后,很多传记作品把这一时期的马勒写成对生命充满了恐惧和怀疑。
马勒在写完《第十交响曲》的两个乐章后就去世了,其余乐章有些草稿,被认为已经完成了整个作品的构思。很多作曲家为马勒的《第十交响曲》狗尾续貂,其中英国音乐家德里克·库克(Deryck Cooke)的续写作品被证明是最有说服力且表现最出色的。
马勒的音乐为什么如此重要?现在的研究仍不能十分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知道马勒受到了勋伯格和他学生们的敬重,他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20世纪。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和布里顿的管弦乐作品,都深受马勒的影响。1945年后诞生的先锋派作曲家也对马勒表示了无比钦佩。
他去世后的30年间,只有很少的指挥家光顾马勒。那时期喜欢马勒的指挥家中有荷兰的威廉姆·门格伯格(Willem Mengelberg),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独自默默耕作马勒的作品,除了《第四交响曲》外,他反复演出马勒的其余交响乐作品,可惜都没有唱片。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于1960年代开始认真地演奏马勒,是复兴马勒的领导人之一,而伯纳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继续了演奏马勒的传统。
在数字时代,克劳迪奥·阿巴多与Detsche Grammophon和里卡多·夏伊()与迪卡唱片(Decca)的合作十分出色。其他出色的马勒作品指挥家还有奥托·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虽然他们对马勒作品更有选择性,但克伦珀勒指挥的《第二交响曲》和达斯· 克拉根德·里德颂歌,尤其是卡拉扬指挥的《第九交响曲》,都是有史以来最权威的马勒演绎。

编译 / 迎风

编辑 / 夏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