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肝、绿肝、脂肪肝……鱼养越多就越容易发病、死鱼,关于鱼类的肝胆综合症的一些经验,你应该看看
----- 广告 -----
新谈鱼类肝胆综合症
文/图 渔美康集团亲渔事业部营销总监 冯兴浪
文章得到汪开毓教授、刘绍春总裁指导
随着水产养殖行业高密度养殖、集约化养殖越来越普及,在高速普及以及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产生了很多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其中,鱼类肝胆综合症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在数年前,还没有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的时候,很多的养殖老板反应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至少不会导致大批量病发或者死鱼的现象,但是,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这个问题会长期并且一直会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行业发展,并在发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就针对鱼类的肝胆综合症,分享一些经验与诸位看官,学识有限,还望交流指正。
一、鱼类肝胆的作用
鱼类的肝和胆是两个不同的生理器官,但是由于二者联系紧密,且关联性很强,所以不做区分。
肝脏是鱼类体内最大且功能众多的腺体器官,它参与体内的代谢、排泄、解毒和免疫的过程,另外还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吸收。鱼类的肝脏多数分为两叶,少数位单叶,三叶或者多叶。
肝脏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储藏在胆囊内,鱼类胆汁的成分和哺乳类的相似,主要是由水、无机盐、胆汁酸、胆色素构成,其中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草食性的鱼类是以胆绿素为主,肉食性鱼类以胆红素为主,胆色素的种类、浓度决定了胆汁的颜色,我们在判断胆囊病变的标志之一也是胆汁的颜色。胆囊中胆汁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二、鱼类肝胆综合症的种类
1、花肝:肝脏表面出现白色交错的花纹,主要是肝脏表面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由于血管堵塞造成。
2、绿肝:主要是由于胆囊管堵塞,肝脏分泌的胆汁无法输入到胆囊储存,导致胆汁回流造成的。
3、脂肪肝:主要是投饲不合理(高蛋白、高频率等),鱼体内胆碱不足,脂肪在体内的转运和氧化受阻,脂肪在肝脏大量沉积造成;或者胆汁外源刺激性不足造成。
4、胆囊肿大:外源性物质刺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导致分泌胆汁过多。
5、胆囊萎缩:主要是由于鱼体内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影响了胆汁的分泌。也要注意判断胆囊收缩是否是病变,如果肠胃有食物,则没有样多大问题,如果空肠空胃,胆囊收缩,那极有可能是病变。
6、胆汁变色:胆汁变为浓墨色、黑色等,说明肝脏出现了问题。注意根据不同鱼类品种辨别。
7、肝脏肿大: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
三、鱼类肝胆综合症的病因分析
鱼类肝胆综合症发生已经是普遍性了,可以说这个疾病的常态化和普遍化是水产养殖过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有多种因素导致,笔者从病原、生理、生态、管理四方面阐述。
1、病原
我们在常规的鱼病追根溯源的时候,都有相对应的分离出细菌病毒,但是肝胆综合征有一些特殊,很难去鉴别和判断,所以我们常识性达成共识,是由于物理性引起的病发综合症。
饲料不平衡导致。所说的饲料不平衡是指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均衡,饲料酸败,以及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缺乏。随着养殖集约化的发展,饲料行业也随之进入了竞争的白热化,低价竞争让原本的饲料变味了,不再是所谓的一份价钱一分货。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我们常说鱼类是糖尿病的先天患者就是源于此说。
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会破坏维生素的吸收,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
维生素的缺乏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
2、生理
鱼类的肝胆器官本身就是高负荷运作的器官,随着投饲量的增加和水环境的恶化,更是加重了肝胆的负荷,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可以说,只要是投喂饲料高密度养殖的鱼,其肝胆器官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随时可能面临着崩盘。
3、生态
水环境平衡被打破,也是引起鱼肝胆综合症的原因。水中氨氮、亚盐、ph等指标长期超标或者不在平衡状态,池塘长期处于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会直接导致鱼肝胆器官的外源胁迫性增强。比如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4、管理
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朋友做不到合理投喂饵料,想当然加减料,或者长期更换饲料,造成鱼体不适口,或者营养性应激;过度地加大养殖密度,但是平时增氧器械跟不上,导致鱼长期处于亚缺氧状态,造成对肝胆器官的胁迫加大;胡乱使用水产投入品,比如滥用抗生素、滥用杀虫杀菌药物,直接加重肝胆的负荷。
四、肝胆综合症的临床症状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引自孟祥林,丁庆秋.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五、流行病学
肝胆综合症是近两年在鱼病发生中很频繁的鱼病之一,流行季节主要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发生,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鱼苗、鱼种发病率高,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鱼、鲫鱼、草鱼、斑点叉尾鮰鱼、云斑鮰、乌鳢、虹鳟、裂腹鱼、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由于普遍误诊为其它鱼病,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60%,甚至可达 60%-90%。(引自四川农业大学汪开毓教授水生动物病理学书籍)
六、诊断与防治
诊断
诊断应以解剖发现肝胆病变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涂片镜检结果及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而定要点如下:
肝肿胀、质地变脆、轻触易碎;有点状或块状出血,或瘀血:胆囊肿大或萎缩;胆汁颜色深绿或墨绿。
组织及腹水进行涂片、镜检可见密度大、活力强的无数点状细菌在视野内晃动。
放养密度过大,鱼群生长速度过快;病鱼鳍和体表某些部位发白或溃烂,食欲减退。
长期低剂量用药或大剂量(一般可达常规最高量的2~4倍)使用外用消毒药杀虫、内服抗莳药等。
防治
在常规的养殖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胆汁酸或者一些中药制剂比如三黄、柴胡、板蓝根、黄芪多糖等,进行对肝胆器官的修复和协助,减少外界因子对其的胁迫。
在饲料中添加恰当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胆碱和VB的适量添加,可以增加脂肪的转运和吸收,从而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不投喂发霉、酸败、变质的饲料,因为饲料中的黄曲霉素对肝肾功能损伤极其大,另外饲料中酸败的脂肪,容易产生分子质量较低的醛、酮和酸的混合物,会破坏维生素的吸收,以及对鱼体产生毒害。
养殖过程中,注意水环境的平衡,注意池塘的藻类结构和有机质的产生,定期培水,分解有机质,从而避免氨氮、亚盐等的爆发对鱼体产生外界影响。
合理使用水产投入品,不滥用抗生素和不使用违禁药品。保护鱼体的肝胆器官,减少其长期的毒害和负荷。
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即使用中药和抗生素的结合治疗顽固性的肝胆综合症,但是在使用该组方以后,建议再饲喂一个疗程的中药制剂,进行排毒减毒,降低对肝肾的毒害。
总结
肝胆综合症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疾病,引起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就是对症下药,不乱用组方和制剂,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厂家的产品还是比较健全,每一个厂家建议的使用方案各有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使用。
作者简介
冯兴浪,现任渔美康集团亲渔事业部营销总监,国家执业兽医师(水产类),助理工程师,新媒体运营师,高级动物疫病防治员,从事水产7年,独立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善的《黑斑蛙养殖技术手册》,擅长四大家鱼和大水面养殖技术以及病害防控技术,荣获“中国好渔医”称号,师从刘绍春先生,愿承师志,用毕生所学为中国水产行业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聚焦 | 回顾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