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病举隅(1):出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合辙押韵是诗词歌赋有韵之文的基本特征。它的作用是为了形成语音上的回环美,是增进语言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各朝各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韵的使用可以让音调更加和谐优美。故有人说:“无韵不成诗。”

出韵也叫落韵、窜韵、走韵,是指在律诗偶句韵脚上不用本韵之字,而用邻韵或他韵之字。出韵与近体诗一韵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诗家大忌。

出韵造成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邻韵干扰,譬如一东二冬。若不翻韵书,要分清是非常难的。二是创作粗心,确实落韵了,神仙也无法救得。

关于韵书,唐代大都以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切韵》共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本已失,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切韵》韵部非常细,若以此而论,在《全唐诗》中,出韵者比比皆是。李白也概莫能外。譬如《少年行》: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勾践,争博勿相欺。

《少年行》为五言古诗,它通过一个少年对荆轲的向往追慕,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表现出诗人的侠骨刚肠。但通过其韵部的分析,“湄”为上平六脂,“儿”为上平五支,“时”“欺”为上平七之,此诗分属三个韵部,显然已经出韵了。

这肯定是一个问题,韵部分得太细,出韵便是家常便饭。《切韵》之后,是《唐韵》,《唐韵》由唐人孙愐所著,成书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左右。全书5卷,共195韵,还增加了两部,宋代的《广韵》有两个版本,一个有206韵,一个是《切韵》的翻版,显然并不适用,除了科考之外,诗人们多用邻韵入韵,好像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有“法不责众”的意思。

至到宋代学者王文郁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颁行后,才将邻韵相押的问题彻底解决。因为王文郁是山西平水人,故《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又称《平水韵》,《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在《切韵》中的邻韵都例入同一韵部了,当然李白的《少年行》也就成了合辙押韵的作品。

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人用韵情况而制定的,故也一些“副作用”。在这里我不得不提“该死的十三元”。在我看来,在《平水韵》中,“十三元”部很多字是不押韵,却被编在一个韵部内,显然是唐人曾经这么用过。譬如: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在《切韵》《广韵》中,“原”为上平二十二元,“昏”为上平二十三魂。虽是邻韵,但从读音来说,感觉相差甚远,完全是出韵的。但在《平水韵》中却是合法的,真是没有地找理去!

如果依《平水韵》而论,唐诗中会有出韵诗吗?答案是肯定,有,而且还是名家名作。下面我就举一个最伟大的出韵诗,三岁小孩都能背诵的,而且是唐代状元所写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晚年辞官还乡时所作。本诗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唐诗解》云:“摹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可惜出韵了。——“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之“衰”字出韵,十灰韵中夹一四支韵,很是别扭。若在当今的百诗百联大赛中,此诗可能到不了终评委手中,就已经毙掉了。

时人最喜欢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他们的诗也有出韵的。先看李白的,李白性狂,写诗洒脱,随意性很大,所以我容易抓他的小辫子。譬如七绝《永王东巡歌》(其九):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此诗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而且还出韵了。“桥”“辽”是上平二萧韵,而“蛟”是上平三肴韵。有人说,此诗是李白的伪作。但《永王东巡歌》(其九)收录在《李太白全集》中,是无法洗白的。我个人是认同为李白所作的,名家也有可能写差诗,难道所有差诗都是伪作?不过,从感情上来说,“伪作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至于杜甫,白居易曾评说道:“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 杜诗虽重格律,但也有百密一疏。譬如《雨晴》:

天水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此诗“久雨不妨农”句,“农”系二冬韵部,而“风”“红”“空”皆是一东韵部,此处完全出韵。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韩成武教授统计,杜诗五律625首,唯此诗出韵。殊为憾事。

像这种情况,一东二冬不分的,当代著名诗人王邦建先生在《重登郴州苏仙岭再用居园师见赠七律原韵》诗中也犯过:

太息名山今又逢,长歌激越破晴空。

车声北去长萦耳,云气南来欲荡胸。

远水流经城郭外,行人尽在画图中。

临风多少飞扬意,放眼江山万古同!

此诗选入当代名家熊东遨《我选百家诗词漫评》一书,颇有影响。全诗长歌激越,气势非凡。只是“胸”字在二冬部,已然出韵了。因为用别人的原韵,原韵有错,错不在王老师这里。另外,本诗“逢”字也是在二冬部,因为是首句,则是允许的,这是借韵,又称孤雁出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带着一群黑雁振翅高飞。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

值得一提的是,与“孤雁出群格”相反的,另有一种“孤雁入群格”。即最后一句借用邻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也称“孤雁混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混入一群黑雁一起振翅高飞。一个“混”字,可见这种韵格不被待见。而且这种韵格也非常少用,不过在唐诗中也可以寻得一两首,譬如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绝句语言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精警动人,也很含蓄,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归田诗话》评道:“《长恨歌》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微之《行宫》词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不过分析其韵部,“宫”“红”在一东部,“宗”在二冬部。尾句用邻韵,属于“孤雁入群格”。不过 “孤雁入群格”不像“孤雁出群格”在《全唐诗》普遍存在,是唐人不得已而为之,建议不学、不用,了解一下便可。

(0)

相关推荐

  • 诗路花语|段维:词韵写诗 古今有自

    作 者 简 介 段 维 字不言,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兼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心潮诗词>评论双月刊主编 ...

  • 七绝的最后一句用邻韵是出律吗,孤雁入群格是否有问题?

    有朋友提问如上,一边解答一边扯扯淡. 邻韵就是位置比较靠近,发音比较相似的韵部. 其实能够问出这个问题来,证明这位朋友对格律诗有相当的了解. 我们学习了格律规则之后,会在实际赏析和创作中不断地产生问题 ...

  • 王安石的《元日》是七绝吗,为何前后用韵不一致?

    中国古诗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即格律诗和古风. 近体诗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诗歌作品,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根据长短又分为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在单句字数上则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一种是 ...

  • 唐诗诗病举隅(22):换韵

    换韵,亦称"转韵".是诗歌隔若干句转换韵部的现象.换韵的目的是为了造成诗歌声韵的起伏跌宕和节奏的变化,具有强烈的音乐美.不过,律诗.绝句是不能换韵的,出现"换韵" ...

  • 唐诗诗病举隅(4):挤韵和撞韵

    诗中的韵脚就如大楼的基石,基石不稳固,楼便容易倾覆.用韵如下棋调子,如战场遣兵,没有规则用韵,就不叫近体诗了.        这次我们将"挤韵""撞韵"一起来讲 ...

  • 唐诗诗病举隅(3):凑韵

    据<全唐诗话>所载:唐代景龙年间,朝中有位左武卫将军叫权龙褒,不懂声律,但喜 "赋诗",被人戏称为"权学士".曾作有一首<秋日咏怀>:& ...

  • 唐诗诗病举隅(2):重韵

    重韵,顾名思义,就是重复犯韵.也称之为复韵.是指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这是近体诗中的大忌.       关于重韵的情况,有些是诗人故意为之的.譬如杜甫<杜鹃>诗:"西川有 ...

  • 唐诗诗病举隅(33):偷懒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有时不免仓促,在遣词造句上,就会有"偷懒"的行为.只要诗人一"偷懒",读者是可以觉察的.譬如宋曾几<程吉老抚干以英石见遗层叠可爱报之以此 ...

  • 唐诗诗病举隅(31):失替

    "失替"是指近体诗句中,在韵脚句中位于246位置上的字,应该是"平仄平"或者是"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形式出现的,否则就是"失替&qu ...

  • 唐诗诗病举隅(30):联边

    何为"联边"?简而言之,联边就是一句诗中所有字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例如汉武帝刘彻的<柏梁诗>:"柱枅(jī)欂栌(bó lú)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quo ...

  • 唐诗诗病举隅(29):逐奇

    诗词创作到了一定的层次,因为不屑重复前人词字.往往另辟蹊径,遣词造句,常用难字和僻字,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结果"逐奇而失正",陷入了另一个泥潭而不能自拔.刘勰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

  • 唐诗诗病举隅(28):乱叠

    近体诗讲究避开重字,但对于叠字而言,却是个例外.据网络大数据分析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者的有二百篇,比如雎鸠"关关"之声:桃花"灼灼"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