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帝内经》的目的是应用于临床
有一次一个学弟问我“你那么执着《黄帝内经》,对临床有帮助吗?”这是对《黄帝内经》的误解,其实此书中包含了大量应用于临床的内容。
第一,对其理论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理清思路,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例如,《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
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这段经文介绍的是五脏之气的虚实症状,整本书中这是唯一一次非常完整的、详细的介绍。从经文中可以得知,肝心之气的虚实表现在情志方面的异常,肺脾肾则是气满、水湿停留、寒凝而厥冷的症状。肝藏血,心藏脉,神舍脉,肝心的异常多与血分有关;肺藏气、脾藏营、肾藏精,肺脾肾的异常多与气分失调有关。临床上肝心的实证多是因为热在血分,表现为热在上焦,或者情志发生异常变化。肺脾肾的虚证多由于气分有寒,表现为水湿停留在下焦。这样的诊断临床上非常常见,即所谓上热下寒的病症,这里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上热是肝心的血热,下寒是脾肾阳虚生寒水湿停留。
第二,通过对针灸腧穴的理论研究,总结出一套针灸选穴方法,称为“本输针灸”。当前针灸界对针灸的作用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穴位治疗症状,或者是局部“阿是穴”,还没有一套比较系统、完整、明确的穴位处方的原则,主要原因是穴位的性质不是很清楚。中药处方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人的诊断,所谓药性是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而对于穴位,人们普遍认为穴位是没有四气五味的属性,因此选穴的方法主要根据经脉和穴位的特殊功能,至于为什么穴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功能很少能有合乎逻辑的解释,这样就大大限制了针灸穴位的作用范畴。
实际上穴位也是有穴性的,穴性和药性具有同样的特点,针灸临床上可以通过穴性结合病人诊断给出穴位处方,这样针灸治疗就更为有的放矢,疗效也会有很大提高。针灸穴位有了穴性,犹如给针灸加上了翅膀。所谓“本输针灸”就是介绍根据穴位的穴性,制定针灸穴位的处方,我在临床上体会到按照《黄帝内经》理论辨证选穴治疗目的性更强,更符合中医理论所制定的逻辑关系,其疗效远远高于按病选穴的方法,应用针灸治疗也更有信心。
本文摘自朱燕中老师,
《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由朱老师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释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