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供销社吗?
来源:5号供销社
在超市网购异常繁荣的今天,
供销社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只有在偶尔翻阅老照片时,
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回忆。
在小时的记忆里,
供销社花花绿绿的糖果,
在舌尖上留下了抹不掉的甜蜜。
酱油、菜籽油混杂的刺鼻香气,
让鼻子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息;
小人书里图文并茂的字句,
许多的故事沉淀在记忆里,
至今难以忘记。
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
家里小到缺盐少醋、
针头线脑、煤油手套,
大到做衣服的蓝布和生产用具,
都得到供销社才能买到。
那时,
供销社便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全部,
供销社的东西也从来没愁过卖不出去。
有许多时候,
哪家生孩子需要红糖鸡蛋、
婚嫁需要购买
手表自行车等大件的东西,
还得有供销社主任的批条,才能买到。
尤其是年底节前,
要给老人做套被子,
给孩子缝上一身碎花的新衣服,
得提前到供销社看有没有布批,
供销社是否清仓盘点,
有时排上一天一夜的长队,
在那时都是很平常的事。
每当走进供销社,
我们便会自觉地踮起脚跟,
用力伸长脖子向柜台里面看去,
眼睛始终不愿离开柜台里
花花绿绿的糖果、
小人书、瓜子等等物品。
家里大人去供销社买个针线、
打斤酱油,
我们便争着去办理,
其实心里有不愿说破的小算盘,
期盼着多剩几分的硬币,
给自己买个糖果、买本小人书,
感觉幸福也不过如此。
当年村头村尾热议新进商品的信息、
起早贪黑怕买不到东西的焦急、
求着大人带自己去供销社的哭泣,
却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让我在闲暇之时,
不时怀念起那些童年的往昔。
水果糖、一匹布、一根针、一双鞋……
30多年前的农村,
供销社是解决中国
农村市场供与销的主渠道,
甚至唯一渠道。
在县城以下供销社几乎是'一统天下',
从买一颗糖到卖一把旧雨伞,
没有供销社根本不成。
供销社营业员,好神气的职业。
无折扣,无优惠,
照样人山人海
供销社的辉煌
不仅仅是一代人的记忆,
而是几代人的记忆,
从50年代到80年代,
每代人记忆中的供销社模样不同,
但却不可替代。
霸气的宣传海报
七十年代的乡镇供销合作社,
你可有在这里买过糖?
八十年代的农村代购代销店,
看到架子上健力宝的身影了吗?
那些青砖灰瓦的建筑,
在当时既时尚又气派。长辈们说,
供销社的房子
在那时候基本都是最棒的。
凭票购物,
也算是当年供销社的一大特色,
你没有这些票据,
有钱也任性不起来。
如今,这些票据都
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
躺在收藏爱好者的抽屉里面
见证着历史。
这个号不熬鸡汤,只讲情感大实话,
想听实话,你可以关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