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被摧毁,也不愿被打败丨纪念海明威

今年是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逝世6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宁愿被摧毁,也不愿被打败的伟大作家。

1939年,创作《丧钟为谁而鸣》的海明威

“瑞典的那个东西”

1954年,查尔斯·杜鲁门·朗哈姆将军奉调回国,出任位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武装部队参谋学院副院长。十月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将军接到一个长途电话。电话中的声音很熟悉,是曾经于二战中在欧洲大陆与他并肩作战的海明威。对话如下:

“巴克,我打电话告诉你,我已经得到那个东西了。”

“那个东西?什么东西?”

“瑞典的那个东西。这你是知道的。”

“你是说诺贝尔奖吗?”

“是的。你是我第一个要告诉的人。”

绰号“巴克”的查尔斯·杜鲁门·朗哈姆将军

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一位作家而言,是头等的好消息,当然首先要告诉最重要的人——战争之中历经生死而结下的情谊,果然超过一切,尽管这位朋友曾经大骂海明威:“见鬼去吧,海明威!我们都在同敌人激战,你却躲在后方。”躲在后方干吗?当然是忙着文学创作。只不过,抵不过朋友的热切期盼,第二天一早,海明威就收拾行囊,启程北上参加战斗了。只不过,不会说是顾念朋友,而只说为了证明自己不怕死。

1944年,海明威与朗哈姆在许特根瓦尔德的战斗中

至于那三万五千元的奖金,他曾经计划着拿来买一架飞机,不过也可以帮助他偿还部分债务。还有那枚精致的奖章,一度准备送给埃兹拉·庞德,也曾躺在家中首饰匣里,但最后还是有了最恰当的归处——古巴圣地亚哥科布雷的圣母神殿。自二战结束之后,海明威便定居古巴,这位在多个国家生活过的作家,最是偏爱古巴这个被阳光照射得近乎透明的国度,并且以其为背景,写出了作家本人极为满意,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老人与海》,而古巴也借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形象与海明威的文学世界融为一体。

1950年,古巴,海明威在自己的渔船“皮拉号”上

能极于情

海明威绝对是性情中人,一生情感经历颇为丰富,曾有过四段婚姻。尽管如初恋艾格尼丝所认为的,海明威天生有一种支配他人的力量,但这些在不同时期陪伴海明威的女人却并非其生活的点缀,而是他极致用情的对象,也进入了他的文学世界和生命。

艾格尼丝·冯·库罗斯基

参加一战时结识的护士艾格尼丝·冯·库罗斯基比时年十九岁的海明威年长七岁,两人的恋情随着海明威回国无疾而终。对于海明威而言,这段最初的情感可谓刻骨铭心。《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中,均可看到艾格尼丝的身影。

1922年,哈德莉与海明威在瑞士

1921年,海明威走出初恋失败的伤痛,与年长自己八岁的哈德莉·理查森步入婚姻。此后六年间,哈德莉陪伴海明威穿梭于欧洲大陆和大西洋上空,体味他所梦想的生活。海明威去世三年后才出版的《流动的盛宴》正是两人寓居巴黎期间浪漫生活的写照。他是在疯狂与矛盾中结束了这段婚姻,事后他认为自己在此事上是个十足的混蛋。

1927年,海明威与保琳在巴黎

保琳·法伊弗就是那个让海明威结束了第一段婚姻的女人,她同时还是哈德莉的好友。与保琳的恋情令海明威痛不欲生,甚至认真考虑过自杀。保琳家境富裕,同时还是天主教徒;为了她,海明威也改信了天主教,但这为两人13年的婚姻埋下了分裂的种子。在《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的死亡这一情节,灵感就来自保琳的经历。

玛莎·盖尔霍恩,1941年

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霍恩,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战地记者之一,是典型的职业女性,可以说是海明威历任妻子中个性最为强烈的一位。她的新闻事业成就斐然,并且自称绝对无意“做别人生活的注脚”。个性上的冲突让这场在战争中开始的短暂婚姻随着战争结束画上了句号。

1953—1954年,参加狩猎活动的海明威与玛丽

陪伴海明威走过人生最后15年的是玛丽·韦尔什。同样做过战地记者的玛丽与玛莎截然不同,性情上与海明威可谓相得益彰。婚后两人常年生活在古巴,玛丽还在1958年的《老人与海》电影中客串了一把。

亦能极于生命

海明威是个把生命活到了极致的人。他在意大利打过仗,在法国写过书,在西班牙看过斗牛,在非洲打过猎,在古巴钓过鱼,生命维度的拓展极为多元。而这种对于生命的极致体验,有其家庭渊源。

六岁时的海明威

他的祖父安森·海明威参加过南北战争,后在芝加哥经营地产,生意兴隆。父亲克拉伦斯·埃德蒙·海明威酷爱旅游,1895年游历欧洲之后才开业做了医生,最主要的业余爱好是钓鱼和打猎,他在大自然中感觉如鱼得水。虽说母亲生性温和,从小鼓励孩子们学习音乐和绘画,但很明显,欧内斯特受父亲影响大得多。

1935年,海明威与家人在捕鱼之旅中

他在三岁生日时第一次随父亲钓鱼,而且钓的鱼最大。他跟着父亲学会了在野外生火做饭,用斧头砍劈树枝做成遮蔽所,洗杀鱼禽,烹饪煎烤。勇敢和毅力,塑造了欧内斯特的性格。后来他对父亲的回忆几乎都是以野外为背景的,一看到湖泊、篝火,乃至天空列队飞过的大雁,就会想到父亲。

1918年在米兰治疗期间的海明威

1918年,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参军前往欧洲作战。在意大利前线,海明威为救他人而身受重伤。这是他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让他收获了一枚象征意大利最高荣誉之一的银质英雄勋章,以及更为重要的爱情。显然,死亡对于年仅19岁的他而言并无太多可怕之处。此后,在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他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手中执笔,肩上扛枪,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推动着和平的到来。

海明威在展示因飞机失事和森林大火而受的伤

然而,在和平年代里,死亡反而离他越来越近:1954年,在非洲狩猎期间,他两次遭遇飞机失事,头部、手臂、腿部等多处受重创,甚至有媒体以为他已伤重不治而发了死亡公告。仅仅一个月之后,他又在森林大火中意外烧伤。多次不幸加上酗酒问题导致他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1961年7月2日,欧内斯特·海明威选择与33年前他父亲相同的方式,宿命般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60年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通过“海明威精选集”,来感受冰山那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并由此去真诚地体味那水面之下、蕴含极致情感与生命经验的八分之七。

“海明威精选集”

· 收录海明威最好的四部虚构作品

· 华语译界顶尖的译者:小二,冯涛,孙致礼

· 每本一种天然场景香氛,浸入式的阅读体验

· 创意装帧,通体刷边,缤纷时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