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44课:细说“诖”和“误”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誤、詿、誒”,在现代汉语,这三个字分别简化为:“误、诖、诶”,其中“误”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入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误”。三个字的详情如下:1、誤(误)。读wù。《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误,谬也。从言,吴声。”形声字。本义是错误。实际上,这里的“吴声”,也可以理解出字义来,吴,大言也,大声喧哗,引申为大,誇大之言,实为谬误。
《礼记·聘义》:“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孔颖达疏:“误,谓来聘使者行聘之时礼有错误。”如果使者来聘时,礼节上有错误,主国国君就不亲自为使者举行飨礼和食礼。《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说,周瑜音乐素养很高,如果曲子弹奏出现错误,周瑜肯定会回头望一望。现代汉语误的本义还经常使用,鲁迅《而己集·读书杂谈》:“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的,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他的灵魂上挂了刀。”
(1)耽误;妨害。如:贻误;误国;误人子弟。《左传·僖公十五年》:“郑以救公误之,遂失泰伯。”庆郑因为叫他们救援晋惠公而耽误,就使秦穆公走脱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意思是说,窃居高位的贵族子弟不会饿死,有才的知识分子却大多终身潦倒。(2)迷惑。《荀子·正论》:“是特奸人之误于乱说,以欺愚者,而潮陷之,以偷取利焉。夫是之谓大奸。”这只是奸邪的人被谬论所迷惑了,却又用它来欺骗愚蠢的人而坑害他们,以便从中苟且捞取好处,这叫做最大的奸邪。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桓公当时被射中衣带钩之后,装死以迷惑管仲。
2、詿(诖)。读guà。《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诖,误也,从言,圭声。”形声字,本义是误,搞坏。但这个误为什么是“诖”而不是“误”呢,因为这里的“圭声”,实际上是絓省声,“絓”也表义,絓,繭滓絓头也,引申为牵挂,那么“诖”就是因牵挂而错误,与“误”的错误有细微的区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诖,谓有所牵挂而然也。”也就是这个意思。《史记·吴王濞列传》:“诖乱天下,欲危社稷。”祸乱(搞坏)天下,想要危害国家。这句话出自刘濞发动七国之乱前的宣言。
《汉书·文帝纪上》:“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逆。”济北王背叛朝廷,坑害(搞坏)官吏和百姓,是罪魁祸首。“诖”字也用作欺骗。《广雅·释诂二》:“诖,欺也。”《汉书·王莽传上》:“即有所间非,则臣莽当被诖上误朝之罪。”如果有受到非议的地方,那么我王莽就当承担欺骗皇上贻误朝廷的大罪。
(一)x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诶,可恶之辞。从言,矣声。一曰诶,然,《春秋传》曰:'诶诶出出’”。形声字。本义是用作叹词,表示可恶,失意而叹惜。另一义说:诶是表示应对之词。这里的《春秋传》指《左传·襄公三十年》。诶诶出出,今本写作“譆譆出出”,这是鬼发出的声音,(有鬼呼叫说:)诶诶,出出。
这里的“可恶之辞”,王筠曰:“此义与'欸’同。欠部:'欸,訾也。’”又引《项羽本纪》:“范增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史记索隐》曰:“唉,叹恨发声之词。”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苏俗凡夫失意可惜之事尚作此语。”可见,在方言中,这个读音得以保留下来。又相当于“兮”。《汉书·韦贤传》:“在予小子,勤诶厥生。”颜师古注:“诶,叹声,音许其反。”另用作强笑。《楚辞·大招》:“长牙踞牙,诶笑狂只。”洪兴祖《楚辞补注》:“诶,音僖,强笑也。”(二)yì。读音出自《集韵》。可恶声。《集韵·志韵》:“诶,可恶声。”(五)ěi。表示不以为然。比如:诶,话不是那么说的。实际上,这个字读音看使用场合,均用作叹词。其小篆写法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