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奇 安然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总体看,全年外贸成绩远好于预期,进出口总值与出口总值均是创历史新高,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逆势增长推动了我国国际市场份额也创下历史最好纪录。11-12月单月出口较上年同期,超出比例达两位数。
海关总署主要商品量值统计,年内农产品进口商品价值金额增长14.5%;传统的优势领域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双向均增长显著。防疫物资出口成为亮点,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的出口合计增长3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9个百分点。
疫情中各国人员和货物流动受阻,全球贸易收缩,波罗的海指数(BDI指数)于2020年5月跌至近年低点。此后受中国复工复产加速的影响。航运景气度快速回升,去年12月初至今BDI指数又经历一轮拉升,当前位置已高于2014年2月至2019上半年这一段时间的最高点。
波罗的海BDI指数周K线
反映中国外贸出口形势的重要指标“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1月22日达到1966.64点,其在2020年5月的平均值是837.74点。
美国为代表的部分港口压港严重,海外空箱大量滞留,连集装箱都出现供应短缺。2020年四季度开始,国内外贸相关产业全部开足马力生产。外贸企业建立的高弹性的供应链和中国产业工人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支撑着中国出口产业的恢复性增长。贸易超预期增长,特别是净出口四季度大幅增长支撑了全年经济正增长。
2020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实现正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出口的全球比重有望上升到14%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约15%。
面对疫情冲击,基于国际分工搭构的全球产业链展现了脆弱的一面。各国政府出于强化关键战略产业的供应安全等考虑,纷纷加快产业回流的战略部署。如美国通过税收杠杆迫使跨国公司将海外利润生产环节回迁本国;日本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供应链改革”支持日本企业把产能搬回国内等。跨国企业也追求供应链的多元化,避免过于依赖一两个主要供应来源。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别国产业回迁和跨国公司降低在华生产比重,都将加剧中国产业外流的压力,实际上从2019年,部分跨国企业将制造特别是装配环节迁出中国就已经开始。
2020年下半年制造业订单的回流,强化了中国产业链供应能力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优势,不单产业链完整性极高,且政府及企业在管理上应对风险的韧性极强。从更积极地应对全球产业链调整,建立建立更有弹性、多元化的供应链,更能够规避贸易壁垒、降低突发事件冲击、防范供应风险的角度出发,主动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产业链。
以越南为例,35岁以下人口占比达70%,无论如何都将在未来10-15年提供巨大的劳动力供应,低水平薪酬和相对低的环保要求也将体现在跨国企业制造成本节约上,与其低水平竞争,不如主动拥抱。
RCEP的签订,是中国更好地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和区域化趋势的好机会,未来中国作为亚洲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
2020年优异的外贸成绩单来之不易,不仅推动了全年经济正增长,更为相关产业及企业争取到了宝贵的调整时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的趋势只是暂缓,而非停止。
积极利用这个调整期,拥抱产业转移的机遇;抓住RCEP推进的窗口,在全球产业链区域化进程中依靠既有优势攻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提升中国在亚太产业链中的地位。是时候用更大的视野参与全球竞争,长期制造业发展积累的人才和管理优势输出,抓住机会布局全球产业链,也算是疫情带来的积极因素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