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三国(十三) 董卓称雄洛阳城
士大夫集团在黄河边找到皇帝时,董卓也率军赶到了。
虽然士大夫集团把张让、赵忠都逼得跳了黄河,但是面对随之而来的董卓,却一下傻了眼。
当士大夫集团阻止董卓和他们一块进入洛阳城时,董卓就问了,凭什么啊?士大集团就说了,这是皇帝的旨意!
董卓一听,当时就火了,因为我操你大爷的,皇帝就在我眼跟前,我怎么没听见皇帝说让我撤军啊?你们再胡咧咧,老子现在就按假传圣旨的罪,法办了你们。
再说了,皇帝这副怂样,连个话都说不清楚,在这种非常时候,我们还听皇帝的指挥,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就凭你们能说出这种弱智的话来,我也必须得跟着皇帝进洛阳城,否则,帝国就任由你们这种人瞎折腾,随时都可能崩盘的。
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群公谓卓曰:“有诏却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卓与帝语,语不可了......《资治通鉴》
当然了,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城,也并不意味着董卓可以控制帝国都城,因为董卓毕竟只率领了三千人,而帝国都城内的军队,显然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如果事情只是发展到这一步,董卓的野心也不会膨胀的,问题是,随后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最奇怪的问题就是,董卓只率领了三千将士进入洛阳,那他到底是靠什么控制了洛阳城呢?
因为三千将士实在不是个大数目;而且进入洛阳城的军队,也绝不是只有董卓一枝军队。
8月28日,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城,而在同一日,鲍信、丁原的军队也都进入了洛阳城,鲍信、丁原率领的军队,虽然没有明确数字记录,但从情理上,应该也与董卓的军队数目相当。
更主要的是,就是洛阳城直辖的兵马,虽然没有北宋帝国时代那样牛X,总而言之,开口闭口就是八十万禁军,最少也得有个十来八万吧;再不济,也得有个三五万吧。
既然如此,董卓为什么靠三千兵马,就能控制了洛阳城呢?
据说,董卓最初进入洛阳城时,也知道自己的兵力实在太少了,所以并不足以号令大家。于是,董卓就玩了一个小把戏。
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雒中无知者。《资治通鉴》
因为相关内容,几乎被所有的史书都采用,所以它的可信度好像非常高,其实呢,这是谎言千遍成真理的结果。
晚上偷偷派一些军队离开洛阳城,白天再大张旗鼓的进来,这样折腾过几次以后,人们自然认为董卓的军队越来越多了?
表面上看,这一切是可信的。问题是,只要我们在看历史书时,会有一点点画面感,就知道这纯粹就是在扯淡。因为洛阳城是什么地方?那是帝国的都城!这种地方的城门,真是任由人们随便出入的?这种地方的城门,黑夜也会大敞着,更会任由人们随便出入?
更主要的是,曹操、袁绍是士大夫集团推到前排的代表人物,所以洛阳城的大佬们,普遍都支持曹操、袁绍;而董卓呢?只是一个率领三千小弟,突然进入洛阳城的军方大佬。
关键是,曹操、袁绍一伙人,对洛阳城熟门熟户;董卓一伙人,在洛阳是标准的人生地不熟。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曹操都能让董卓哄得一楞一楞的,并且因此让董卓赢得盆满钵满;在条件对等时,他们还怎么与董卓斗啊?因为,双方的智商恐怕得差几十条大街啊。
这种显然经不起推敲的内容,为什么会被普遍人相信呢?我想无非是谎言千遍成真理的结果。因为董卓失败了,所以坏人两个字就刻在了董卓的脑门上;当然了,无能两个字也刻在董卓的脑门上。
看董卓的历史,我常常会想到袁世凯的历史。在康梁一系、孙文一系的官样文章中,袁世凯也把坏人、无能之类词刻在了脑门上。
这样袁世凯为什么能爬上朝代舞台的正中央呢?显然是因为他走了狗屎运。如果历史资料非常有限,那袁世凯的历史形象就这样定格了。
问题是,现代历史留下的原始资料实在太多了,而且后来再也没有一个利益集团能有效控制舆论,所以让卫道之士痛心疾首的历史翻案风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终于发现,把许邵说曹操的话用在袁世凯身上,应该也是非常恰当的。总而言之,袁世凯那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换而言之,没有那两把刷子,袁世凯怎么可能站在那个时代的舞台正中央呢?
董卓呢,其实也是如此的。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董卓与袁世凯,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
第一、他们崛起的背景,都是正义之士重创了邪恶的利益集团。结果呢?却让一个走了狗屎运的军阀,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士大夫集团清洗了宦官,如果没有意外,天下百姓就将走出水深火热的困境,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了。问题是意外随之而来了,因为万恶的宦官集团倒了,一个脑门上刻着坏人两个字的董卓出场了,从此天下百姓开始了更水深火热的生活。
革命党人推翻了万恶的满清政权,如果没有意外,天下百姓从此就将走出水深火热的生活,而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问题是,意外随之而来了,因为万恶的满清政权倒了,一个脑门上刻着坏人两个字的袁世凯出场了。
第二、他们都是迅速控制了中央政府,但随之而来就是地方大佬,纷纷起来反叛他。董卓废立皇帝的结果,就是传说中的十八路诸侯讨伐他;袁世凯称帝的结果,就是在众叛亲离中死了。
于是,等待大家的不是一个繁荣富强安定的社会,而是一个战乱无休无止的社会。面对此情此景,大家似乎只能感叹,世人到底有什么罪过,老天为什么让这种走了狗屎运的坏人登场呢?
第三、他们都很快身败名裂而死。但是在他们死后,他们的小弟依然控制着中央政府。当然了,他们的小弟之所以在不久后,会被淘出局,都是因为他们内部火并不断。
他们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臭名昭著;在历史书中,都是以标准的反面角色形象出场。总而言之,坏人、无能两个词刻在他们的脑门上。再总而言之,他们能站在历史舞台的正中央,就是因为他们走了狗屎运,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点点小聪明。
如果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因为袁世凯生活在现代,所以关于他的原始资料多的去了,所以后世的人为袁世凯翻案时,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人们把袁世凯的履历简单罗列一下,人们也会知道袁世凯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反面角色。
比如,在传统的历史书中,袁世凯之所以会崛起,就是因为在康梁变法之时,他向太后老佛爷告密;于是得到太后老佛爷的赏识,最后越混越牛X。其实呢,除了把历史当童话故事看,谁也知道,袁世凯的崛起,比这要复杂一百倍。换而言之,不论我们怎么否定他,也得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客观记述董卓控制洛阳城的历史,很容易让人感觉董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角色。所以传统史书说到董卓控制洛阳城的原因时,通常都是说,董卓玩了两个非常幼稚的、可笑的小把戏。
董卓玩的第一个小把戏,就是黑夜把军队调到城外,白天再率军回来;接连玩了几天,人们就以为董卓有很多军队,所以都吓尿了。
董卓玩的第二个小把戏,就是拿着一匹宝马、一袋金银财宝收买吕布,于是成功控制了丁原的军队。
问题是,当我们把董卓写得一无所是时,其实,就等于把当时所有人的智商都拉低了。
因为董卓的对手,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就不会让董卓的幼稚小把戏一再得逞。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看到的这段历史,实在幼稚的如同童话故事。
总而言之,出场的历史人物一个比一个傻,你只要会玩一点小把戏,就可以改写历史。
当然了,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许多人在看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有一种要穿越的冲动,因为到了那种遍地都是傻子的社会中,以我们正常人的智商,想不叱咤风云,都实在太难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洛阳禁军集体倒向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