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 | “错落”在传统书法中的审美价值
《犁砚书院》见诸笔墨 | 达于心灵
不可一日无此君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错落”在传统书法中的审美价值嵇绍玉艺术观念与思潮,溯之愈古远,愈见“错落”审美浓厚意韵。青铜器纹饰涡旋流转、曲尽幽情,周代礼乐六律五声、万籁交响。在书法艺术中,书家追求“错落”比注重“平正”更为久远。“平正”只是伴随楷书出现才走进书家视野,在前期文字与书法中,更强调“错落”“顾盼”“融合”等审美属性。汉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将“错落”提到书写准则至高位置。笔画横平斜侧、穿插勾连,结体疏密相间、有主有次,不仅使原来文字形象获得更广更深含义,也为书家抒发和释放感情提供更多机缘,于是,“错落”逐渐成为书家重要审美追求。固然,书法结体以“平正”为基本原则,特别楷书更是如此,有如唐欧阳询在《八诀》中说:“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又有如清笪重光在《书筏》中说:“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书法矣。”但是,艺术上持有“平正”原则,更多基于具有几何结构或对称关系符号而言,符合这一要求具有美感,但并非意味违背这一要求就隶属丑陋;更多的是基于艺术创作预设规定性而言,可过分强调规定性,也极易暴露机械呆板、千篇一律的审美弊端,晋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言“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说的正是此意,更多基于物象静止浅表层面,难以表达书家内在情感之恢恑憰怪与思想之蹈空放逸。“平正”与“错落”既对立又统一,理想状态是在“错落”中求“平正”,“平正”中求“错落”,使创作既有多样性又有规定性,既出人意表又在意料之中。
[唐]张旭《古诗四首》(局部)动感与气势因“错落”而实现先民从体察静止物象到关注运动着的事物,进而悟出“流水不腐”“生生不息”道理,是观念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这种观念深深贯注在前期文字创造中,从甲骨文分析,除“山”“火”“日”“雨”少数字外,其他皆抓住动感特征而尽可能回避“对称”与“平正”加以创构,特别是对生命体,除“羊”“牛”少数字外,诸如“马”“兔”“鹿”“豹”“龟”“鸟”等悉数以运动体态加以表现,以“人”为例,数十个“人”的甲骨文,要么是弯腰劳动侧影,要么是单膝下跪形象,不仅文字形体简约灵动,也唤发出勃勃的生气。这种原始构图思维,奠定“错落”审美坚实基础,而且一直持续在后期文字演进之中。至于商周铭文,“错落”之美更加突出,或则寥寥数字或则成篇成章,都大小参差,牡牝相衔,起注应接,“错落”得巧妙奇绝。“错落”因体验动感而孕育,成熟后又反哺“动感”“气势”波澜之形成。书家尽可能放大与夸张这种效果,书写“竖”时力求不笔直均匀,而是有粗细变化含蕴其中,使之如“万岁枯藤”“临谷劲松”;书写“横”时,力求不砥平绳直,而是“蚕头雁尾”“列阵之排云”,使之富有动感栩栩如生。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对顾恺之墨迹动感与气势褒扬,正是对“错落”手法运用极度的肯定与赞赏。风格与流派因“错落”而彰显“错落”意义不仅表现在构图上,也表现在风格与流派上。风格与流派注重区别表面上特征而不与他人雷同,避免拘束规整而无人工斧凿痕迹,能融进个人与群体才智、价值观取向与秉性品格。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书有体格,非学弗知。若学优而资劣,作字虽工,盈虚舒惨,回互飞腾之妙用弗得也。”可见,“盈虚舒惨,回互飞腾”对于风格与流派形成之重要。一般情况下,“错落”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上,书家各自在构图、笔法、表现方式与细节上,各具省悟、各臻至妙;宏观上,书家总是有意识避开别人特质与前期书法高峰,另觅他途以成就自己。唐欧阳询与虞世南,前后相差一年出生,皆年幼失怙,隋灭亡后同时作为降臣并入于唐,一起在弘文馆教授楷书,身世与入职经历极为相近,但书法风格别具风貌。欧阳询,全能书家,虽初学王羲之,但变化其体,专攻北齐刘珉书迹并上追北魏碑刻,其结字取北魏精髓辅之以东晋行草,演变为一代“峭拔谨严、险劲过之”楷书大家。虞世南,擅长诗文,书名晚成,其书胎动于智永,研习王羲之、王献之,是纯粹“二王”继承人,《旧唐书·虞世南传》记载:“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他取“二王”大观,渗入自己方正遒逸之质,既专心又率意,既凝虑又虚神,演变为一代“内含刚柔,意存砥柱”楷书大家。“错落”师承,“错落”方向,“错落”情致,使得两人创作主体意识与风格鲜明有别。同期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对两者风格有精论:“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错落”在风格与流派中,时时与“变革”“创新”含义相交叠,和“固守”“泥古”不相搭讪。传统书论中多在“守成”与“创新”、“错落”与“平正”中费之口舌,磨搓时日,但不管如何论道,“错落”总站在“变革”近侧。晚唐书家释亚栖在《论书》中说:“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此论阐述改革创新之重要,同时也表明“错落”对于书家开辟前景之必然,书家倾力营构自己独特个性,本身就是对“错落”审美强烈追求。情趣与意韵因“错落”而横生书法因具有盎然情趣和漫衍意韵弱化原有实用功能,渐次攀援于艺术之巅。在这其中,“节奏”“率意”等发挥重要作用,而这同样包容在“错落”审美范畴之中。为使书法具有情趣与意韵,一方面,书家深知“节奏”把握之妙处。这或许从时序四季轮回、礼乐悠扬婉转中受到启发,特别是音乐,从自然群声中抽出纯洁“乐音”,以强弱、高低、起伏旋律来倾诉人们内在情感。音乐“一唱三叹”与书法“一波三折”何其相似乃尔,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这种节律弥漫出的意境,会净化人们尘俗之心,使人们感性情绪和理性思考浑然无别进入冥想之境,进而引发人们走向宇宙为何的探究、生命本源的追索和生活意义的叩问。另一方面,书家深知“率真”是创作灵魂所在。率真而回归自然,是书法不二宗旨。钟繇在《用笔法》中说:“点如山颓,滴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娇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书家只有率真率意,才能创作出流畅之线条与绰约之形体,才能呈现风神踔厉之书法神态。扩而大之,“率真”,也是一切艺术审美滥觞与渊薮。后期书论对此汩汩而出不绝如缕,如晋初杨泉《草书赋》中所说:“字要妙而有好,势奇绮而分驰。解隶体之细微,散委曲而得宜。乍杨柳而奋发,似龙凤之腾仪。应神灵之变化,象日月之盈亏。”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说:“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可以想象,没有“错落”运用,书法中情趣与意韵是多么枯竭、寡味和无聊。【作者】嵇绍玉,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盐城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曾游学加拿大、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出版《书法之美》《再论书法之美》专著,发表文艺**、随笔120多万字。现供职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