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放汤”

《姑苏晚报》2021年01月25日 B08版

  则成

  旧时,在苏州民间有“七塔八幢九馒头”的说法,七塔八幢都好理解,就是七座宝塔、八个经幢,和佛教都有一定的关系。那这个九馒头是什么呢?这里的“馒头”,其实是指混堂,混堂也就是浴室,因为以前的普通百姓家里大多没有独立卫生间,都是到公共浴室洗澡,加上以前的浴室一般是用砖砌的,螺旋而上,通过屋顶采光,从外面看就像一个馒头,而这个“九”字,是泛指,是多的意思,因为老苏州都奉行“早上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洗澡)”这一理念,所以散布在苏城各地的浴室很多。

  就在普通的洗澡这件事里,还有不少有趣的苏州俚语,如“放汤”一词。放汤在苏州话里指的是事情落空、完蛋的意思。例如,“这次再次失信,那么这个项目就要放汤哉。”

  放汤一词很多人会望文生义,认为是烹饪菜肴时加水烧汤。其实,这个“汤”是热水的意思,放汤就是放热水的意思。那么这个放汤怎么又和浴室洗澡联系上了呢?

  “放汤”最早源自旧时浴室的一个行业潜规则,就是每天浴室会在临近关门前留出一段时间,免费让那些没钱买筹(旧时都以竹筹、木筹作为票据)的劳苦大众入池洗漱,也让他们能够洗掉一天的疲劳,享受一下沐浴后的轻松感。等他们洗完后,浴室的堂倌再放去池水,另换清水待明天加热迎客。因为浴池中的热水,旧称汤,所以浴室的这一行为被称作“放汤”。“放汤”虽然放的是经过一天数十人乃至上百人洗过的不干净的混汤水,但对于旧时无条件洗热水澡的贫困者来说,已是福音了,所以经常晚上会有人候在浴室门口等“放汤”,想“混泥浆里汏出白萝卜”。

  “放汤”这一做法后来又逐渐被扩散到其他领域,比如戏院、书场在每天演出结束的十几分钟前的放汤戏、放汤书。放汤戏、放汤书一般只在小戏院、小书场才有。旧时大戏院、大书场多是名角儿或响档先生,是不允许也不可能放汤的。倘若出现放汤,会坏了名角和响档的名声,也坏了大戏院、大书场的规矩。而小戏院、小书场请的一般都是跑码头的小演员,场东和演员都认可放汤之举,一来可以聚集人气,二来也可以让听放汤书、看放汤戏的人觉得不煞念,第二天自动花钱买票。

  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百姓的居住环境也大幅改善,去浴室洗澡也不是什么奢望的事情了,去剧场看戏听书也是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文娱项目了,放汤一词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万万不能望文生义,把放汤误解为加水烧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