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一声山水绿'全诗赏析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赏析
  苏轼曾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江雪》与《渔翁》两首诗所写,可以说是隐士的生活情趣。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作为被贬的司马,在政治上几乎彻底被遗弃,故能萧散自放,纵情山水,与陶渊明之隐居确有几分相似。因此,陶诗有时也就成了他写诗的范本。

  但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柳之与陶,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陶不信佛教,而柳是信的。陶是真隐士,柳不是隐士,而是谪官。柳宗元被贬后依然有着报效祖国的志向,这是陶渊明所不具备的。虽如此,在思想情趣方面,柳与陶又有相通之处。比如对独立、自由之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古今文人,乃至未来人类的永恒的追求。在艺术表达上,《江雪》之峻洁,《渔翁》之丰美,与陶诗之平和淡泊并不一样。但两人的诗又都是内涵丰富的。所以苏轼说柳宗元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我们眼前。紧接着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拉奥孔》)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0)

相关推荐

  • 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渔翁》,苏轼最喜欢中间两句,认为最后两句多余

    说起柳宗元,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非常有画面感,将一个人的孤独刻画得入木三分,一直为后世传诵.   其实,柳宗元还有 ...

  • 高考阅读30:欸乃一声山水绿

    一.成语积累 65.刻不容缓(形势紧):缓,缓慢,拖延.一刻也不能耽搁.形容形势紧迫. 迫不及待(心情急):急迫得不容等待. 66.语重心长(情谊深):言辞恳切有分量,情谊深长. 苦口婆心(语恳切): ...

  • 一日一画|张星斗《欸乃一声山水绿》

    艺术家简介 张星斗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山东省政协委员枣庄市政协常委  山东省国画院副院长 山东画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 山东省花鸟画艺委会副主 ...

  • 欸乃一声山水绿

    欸乃一声山水绿     作者:朱小毛 欸乃,是桨橹在水中摇起划动的声音.水随着船行,这激荡起的水波之声似一种乐声. 欸乃,在现代人的汉语词汇语境里,是那么生疏孤僻,好像是我们隔着十万八千里的亲戚,不到 ...

  •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全诗赏析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出自清代魏源的<晓窗>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完善 古诗文网 APP客户端 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少年贪玩,半夜鸡叫才睡,老年 ...

  •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全诗赏析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出自唐代高蟾的<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完善 古诗文网 APP客户端 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

  •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全诗赏析

    出自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完善 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每当寒冬将尽 ...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全诗赏析

    出自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逆旅淹留 一作:孤馆人留) 完善 古诗 ...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 ...

  • 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赏析(下)

    51.<长江万里图> 明 吴伟 绢本水墨 纵27.8厘米 横976.2厘米 <长江万里图>墨笔画险峻山岭,近景为苍古之树生屹立于巨石之间,整幅绘画笔法纵横洒脱.老辣,是画家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