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易玄丝,丹心寄后人
我没有见过老地下党员也没有见过老游击队员,但我知道新中国诞生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小时候也经常听爷爷奶奶讲他们小时候的生活,他们也常常感慨我们遇上了好时代。以前小所以不在意,如今长大了,了解了很多的历史便知道了如今的安定与繁华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在物质充裕的环境里长大,只要不想减肥就永远体验不到饥饿的感觉。而这一切都来自于老一代人辛勤的付出,没有他们为国家为人民的贡献就没有我们如今的生活。
新时代的五老里面有曾在各个军政岗位上捍卫国家权利和守护人民利益的老干部、老战士,也有曾经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专家,也有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几十年的老教师,还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数十年并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上起到带头作用的老劳模。现在,岁月揉皱了他们的脸庞,时光压塌了他们的身躯,但他们的精神却愈加的挺直。他们虽然老了,但他们依旧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这一代人诠释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家国。
五年前我毕业于搬罾初中,教我语文的是杨能锡老师,他是一位老教师,而我所在的班级被他视为他的“关门弟子”,因为带满我们这一届他就退休了。一九七三年毕业于四川省岳池师范的他已经在讲台上站了数十年。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从一张讲桌到另一张讲桌。几十年的耕耘硕果累累,一个接一个的荣誉既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他一个个日夜辛勤付出的见证。从一个乡村的放牛娃到教书育人的老师,他常将我们比作牛群,将自己比作牧童,在一片又一片的草场上驱赶着不同的牛群。看着他们长大,去追逐自己的明天。
他的一生既是对教师职业的坚守也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正是有了无数个像他一样尽心尽责的教育工作者,才有了国家一步一步的富强。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也将离开自己坚守了几十年的岗位。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凝刻成一篇又一篇的教育学论文,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用论文的形式传递给后面的教育工作者,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习新知识融入新世代的进步思想,幽默风趣、待人宽和的处世作风无一不在影响着像我一样的学生。
我曾与西昌学院的前身西昌师专的老教授朱盛科老教授有过一面之缘,老教授年过八旬搬不动家中盛满水的坛子,故此在楼下求助路过的学生去帮他搬一下水坛。而我恰好在路上构思一篇关于学院南校区的一篇介绍文章,便有幸获邀到朱老家中一坐。坛子也不大,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搬完坛子便与朱老闲谈了几句,朱老言辞亲切,语言随和,给我讲了一下自己以前教学的一些琐事。我扫视了一下屋内的陈设,几张简单的桌椅略显陈旧,客厅最大的家具是一张同样上了年月的书案,一个工作本压在笔下,显然是刚放下笔不久。而朱老也说自己不久后想出一本新书,显然是正在改稿。聊毕,朱老和夫人一同送我出门,并塞给我三罐干果以表谢意,我几番推辞,但朱老说自己和夫人老了牙口不好吃不了来使我接受,于是我便收下了。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朱老的处世态度便可见一斑,也不免有人称朱老“德如锦屏千仞高,学比雅砻万丈长”。虽然没有听过朱老的讲课,但我也曾细读朱老的《语词琐议》,也算朱老的半个学生了。如今他已年过八旬,而他当初的学生也已经在大学的讲台上讲了几十年的课,而他儒雅随和的待人之道和对学术的钻研精神依旧在感染着我们这一代年轻学子。
五老老了,但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却永远年轻,永远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前人在艰难道路上摸索出来的经验是对后人最好的鞭策,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多走正路。而中国也将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新的时代捷报连连,哪怕有眼红的人从中作梗,中国也必将以新的状姿态新的政策去应对。有人想阻止时代的步伐,在我看来不过螳臂当车罢了。
文|有琴无希
图|网络
编辑|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