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我国纳米科学的聚宝盆

纳米科技作为新兴的前沿科技领域,正在深化着、改变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从而对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03年,为更好地应对国际纳米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推动我国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发改委、科技部、科学院和教育部等八部委的支持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正式成立。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共同建设,2003年12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纳米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单位选派代表组成。

纳米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纳米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中国纳米科技领域国际交流的窗口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努力为中国纳米科技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纳米中心还致力于促进国家纳米科技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以期为中国纳米科技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贡献。

其中,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设有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室,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设有纳米表征、纳米标准2个研究室;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设有纳米器件、纳米材料、纳米制造与应用基础等6个研究室。此外,纳米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共建协作实验室19个。

纳米中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和纳米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生物物理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7个专业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2016年,纳米中心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在Nature自然指数最新排名中,纳米中心位居全院第八位。2016年,按照中国科学院的统一要求,纳米中心顺利通过了纳米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筹建的验收,标志着卓越中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2016年底,纳米中心共有在职职工258人。其中科技人员195人、支撑人员27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7人(新增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共有在学研究生362人(其中硕士生160人、博士生202人)、在站博士后55人,联合培养研究生387人。

部分研究成果:

传感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美国哈佛大学合作首次成功制备了石墨烯与动物心肌细胞的人造突触,建立了一维、二维纳米材料与细胞相结合的独特研究体系,为生物电子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有机光电材料自组装与柔性器件

有机光电材料的性能可以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来改善,更与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微米、纳米尺度范围形成有序聚集态结构后,其电学、力学和光电性能都有很大的提高。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可控自组装是推动其最终能够走向大规模应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区别于无机材料的刚性,柔性是有机材料最为重要的优点,因此柔性器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柔性太阳能电池、储能器件与集成系统

能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在清洁能源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受到国际科技界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可再生、环保的发电方式,能够源源不断的获得能源。

半导体/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在分子水平的可控有序组装结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