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和小蜗牛】 小乐子
栏目简介
名称丨张老师和小蜗牛
人物丨张老师:毕业于华东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现任特殊教育一线教师。
小蜗牛:张老师的7个一年级学生,由于自闭症、脑瘫、唐氏等各种障碍影响正常发展,如同小蜗牛一样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缓缓地挪动。
更新丨不定期更新
十七、小乐子
九月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类似的话经常被我们用来形容时间的飞逝,工作之后,愈加感觉到“不知不觉”的“迅速”。读者提醒我:“好久没有看到《小蜗牛》的文章了。”翻看历史消息才发现,距离上次更新已有一月有余了。这一个月过得飞快,开学伊始的“适应期”显然比去年一年级时来得平缓顺利,从之前需要家长送到教室到现在有好几个孩子可以自己背着书包走进教室,从之前要用数数的方法让他们多喝水到现在自己自觉大口大口喝水……小小的变化带来的是我和进班阿姨满满的欣慰。成长是在一系列的事情、一大串的印记中慢慢发生变化的,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是琐碎的日子慢慢堆砌出的感动。
而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被琐碎的一件件事慢慢堆砌。
1、我拿着一张猪的图卡教孩子们认识小动物,问:“这是什么呀?”某生答:“猪爪子。”回答得干脆利落、不假思索。我该纠正他吗?但似乎这样的回答并没有错,老师问的是“整体”,他看到的是“部分”,而且最爱吃猪蹄的他能够把煮熟的食物和生猪的爪子联系起来,应当被表扬!结果却是……引来了在场所有大人的哄堂大笑。孩子的回答总是能够超出我们的想象,不是他们的脑洞太大,而是有时候大人总会把事情想得复杂。
2、某自闭症娃喜欢撕教室墙壁上的粘纸,好好的认知图卡被撕得几番脱落,有一次,我怒斥:“哪只手撕的?”谁知,他竟然把右手伸了出来,说了句:“这只。”我当场怒气全笑、忍住不笑……我们的常规中,老师这样的责问后必然是学生低头认错,但从这句话的本意来理解,孩子的回答并没有任何问题,倒是老师更加需要“谨言”,所知所想与所言之间隔的是一句源于自身经验的“脱口而出”,但这经验是否吻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往往因我们的“一时之快”而被忽视。
3、一年级的时候,一到学校就要帮孩子们开电脑,二年级了,有些孩子“体谅”我的辛苦,每天电脑开得比我还“勤”,“自由自在”地想开就开,想关就关。有天,不知道被一个孩子摁到什么,死机了,张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孩子被罚站了……待大家都冷静了一会儿,班里的陪读家长充当和事佬:“电脑是老师开的,你不可以开,知道了吧!”孩子点头。“你乖不乖啦?”孩子开心地说了声“好!”然后!自己结束了“罚站”,跑出去玩了,玩了……我和陪读阿姨愣在那边,又好气又好笑。在孩子的概念里,认完错,惩罚就结束了,很简单的规则。但慢慢长大的他们不可以一直用这样的规则去面对错误,承担是好事,但更要学会如何去弥补。
4、中秋节,学校为了营造更加浓烈的节日气氛,特意邀请了社会志愿者,教孩子们制作冰皮月饼。可以直接吃的食材自然是引来了孩子们的“口水”……志愿者刚发下豆沙馅儿,一个孩子一口就吃到肚子里了,偏爱山楂的他硬是把豆沙当成山楂吃了,到了嘴里后发现甜甜的还挺好吃的,便又吃掉了志愿者发的第二个豆沙馅儿。DIY的冰皮月饼虽然制作过程极尽艰辛,但大家的成品看起来都还挺不错的,学校为了食品安全起见,建议该月饼仅供欣赏。然而,放学回家时,那个连吃了两团豆沙馅的孩子一把手又抓过一个月饼吃进了肚子,他也是会挑,挑了个老师做的,没有被沾上小朋友口水的(⊙o⊙)…
5、某好动的娃有一天把教室一盆很大很重的盆栽搬了出来,拿着底盘认真地观察着……作为惩罚,我让他把盆栽搬回两倍距离的底盘上,看着他慢慢挪动着盆栽,我始终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在我一转眼的瞬间把盆栽搬出来的!也许是因为强大的内驱力吧!
6、某宝前阵子口腔溃疡,他妈妈再三叮嘱那段时间不能给他吃大肉。有天中午,学校吃红烧肉,他乖乖地吃完了所有的蔬菜,连往日不怎么爱吃的菜都硬着头皮吃下去了,一年的时间养成的“吃完菜再吃肉”已经成了他的午饭日常,当他放完餐盘准备拿肉的时候,被告知因为嘴巴痛,所以不能吃肉。那一刻,他那失望的小眼神哦,感觉整个世界都伤害了他……(让人忍俊不禁)
……
生活被一件件这样的琐事填充着,以孩子为中心,用孩子们可能无法理解的“小乐子”激起了教室里一阵阵的笑声,日出日落,有的会被忘记,有的会被铭记,有的会在某一刻被突然想起,每每想起还是会心一笑。
出于隐私,文中出现名字均为化名
文中所提观点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文中出现图片、视频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