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匠心独运 ——访房海英老师的拙匠锔器手工坊

【写在前面的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要实现文化的复兴

而文化就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

风土人情、山川器物

皆蕴含着民族的哲学、审美和价值观

发掘民间艺术

彰显地方特色

就是复归传统文化一条幽径

同时,我们呼吁:

实施“二十一天春节”

即新年前放假七天,新年后放假至元宵节

留住年味、创造更多团聚时光!

也呼吁降低房价、减少工作时间

让家庭有养育更多孩子的精力

因为人口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根本载体!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好了,正式开始下面的文章

原创:

大巧若拙,匠心独运

——访房海英老师的拙匠锔器手工坊

文 |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 编辑 | 刀笔吏隶

来源:微信公众号“沂蒙那些人和事儿”(ID:fanshidoudeizhixiao)

(配图挺麻烦,都放在文章后面了,读后可见)

早就耳闻房海英老师是锔瓷行家,技艺高超。

约好了,今天晚上和二余哥、殿祺兄、房叔一起到去拜访,总算能够有缘一见。

房老师住在南城区,是个旧城区,有很多老房子,我们去了后穿过曲曲折折的胡同才摸到门上。

院子很局促,但是布置很典雅,奇石、盆景点缀,水榭绕窗,感觉跟进了个艺术馆似的。

走进正屋,既是展厅也是客厅,满目都是紫砂壶,但是这些不是修缮品,也不是待修缮的,而是藏品和展品。对于我来说,目不暇接,每个都想摸一摸。

泡茶,倒茶,喝茶,其间房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紫砂壶的知识,告诉我们屋里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气窑烧出来的,温度高达1350℃以上。而且,这些作品的泥料都是他亦师亦友的朋友自己研制的,世上独一份,别处看不到,当然,也因此这些壶的价格非常高。

他的这个朋友,叫丁善民。

可惜的是,我们无缘相见,因为他已经作古,没几年的事儿。

我在网上搜到一小段关于他的简介:

“丁善民先生1961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1984年从事紫砂创作。丁善民先生善设计制陶,尤擅长明清式老壶创作。丁善民先生有美术功底,尤其对书法、绘画、篆刻、陶艺、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和见解。丁善民先生作品特色(明清式)结构上的合理化与造型上的艺术化,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丁善民先生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丁善民先生特别讲究线条美,不以繁冗的花饰取胜。获奖作品:第三届宜兴陶艺专业新人新作展优秀奖(三足五环壶);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博览会银奖(扁古壶)。丁善民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用四年的时间研制一种泥料,只为彰显紫砂品格,用一生的岁月制作几款壶,但求持守本性纯真,其紫砂感悟为:好砂可耐高温 君子能甘寂寞。”

丁先生是突发疾病去世的,关于工艺和泥料配方,没来得及交代,剩下的作品真成了绝响。

房老师拿起几把壶,跟我们介绍器型、窑变色,让我们闻壶里的味道……我这才发现,这些作品果然跟市面上的作品不一样,厚重、古朴、沉稳、有韵味,不似他人的浮夸。

这些壶造型简约,大巧若拙的背后却是匠心独运的呕心沥血。

如果说丁老师的壶是刚劲又内敛的中年大叔,那么市面上的那些紫砂壶就是没啥内涵小鲜肉;如果说丁老师的壶是端庄知性的淑女,那么市面上的那些紫砂壶就是不懂世事的豆蔻少女。

见我们喜欢,房老师很高兴,随即朗诵起了刻在墙壁竹子上的文字:

“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沙,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匪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

这是出自清代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

墙壁上不单有这些文字,还有很多丁善民老师的照片,有些是他在赏壶,有些是他在创作。此足见房老师对丁老师的怀念之情。

巅峰之上,人迹罕至。得一知己,同怀视之。

看完壶之后,房老师领着我们去了他的工作室内参观。

他的工作室,就是他锔瓷的地方,在院子的东面,空间不大,里面都是锔瓷的工具,工作台上还有未完工的活儿。

原以为锔瓷很简单,看着复杂和精细工具,才意识到这也不简单,是细活儿,更是能体现匠人精神的技艺。

其实我接触锔瓷艺人很早,刚学会走路就跑去看人家干活,不过他们锔的不是紫砂壶,而是锅碗瓢盆,他们是民间的老手艺人,走村入巷的那种。

那时候艺人不光得手艺好,还得有个好嗓子,因为需要吆喝,我依稀记得他们喊的是:“钯锅钯盆钯大缸!”

物质匮乏的年代,工具用坏了也舍不得扔,要尽量修补再使用。盆,主要是陶瓷的面盆,过年拌饺子馅或者放猪头冻离不开它;缸主要是陶瓷的水缸和粮仓,水缸厚重很少碰坏,但是粮仓有时移动难免磕碰。

记得我奶奶家的家具,主要就是各种盆和缸。小麦放在缸里,磨成了面粉也是放在缸里,有些值钱的东西还是藏在缸里。

现在很少卖大缸的,也没有用的了。上次去拜访刘祥福老师,他自己酿酒需要,买了几十个大缸,我看着很亲切。

没有用大缸的,“钯大缸”的人也不见了,他们老了,消失在岁月里了,然后这门手艺也没有人再问津……

虽然锔瓷的粗活没人干了,但是细活还是有人干的,比如房老师这样的。这是市场的需要,很多名贵的陶瓷器,坏了或者缺了部分,都需要修补;有的没坏,为了美观或者防止坏,也需要金缮;更有甚者,没坏也没缺,偏偏要打碎,然后锔上钉子,为的就是好看或者制造古味。

我们参观时,房老师的儿子正在修一件作品,这么年轻的孩子能坐得住,难能可贵,当然这也跟房老师的熏陶有关。年轻人学点手艺挺好,哪怕不靠这个吃饭,也应该有门手艺。

我发现有些年轻人啊,不懂给瓷器锔钉子,但是非常乐意往自己的脸上扎钉子,一个小伙子竟然也扎好几个耳钉,更有变态者什么部位都上钉子。要学耶稣啊?耶稣人家可不是自愿的。

要是有时间,我真想跟房老师学习下锔瓷技术,这不光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学成之后,我就到农村去,摆个摊,扯开嗓子喊两声,锔壶也锔大缸,不一定要有生意,引得老头老太太们围观下,一定会让他们惊诧不已、恍如隔世。

如果有机会,也应当去宜兴看看,去景德镇瞅瞅,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很多东西,都在那些器物里,在那些器物制作的过程中。

不多时,有客人来访,我们便跟房老师告别了。

热情的房老师送了我们一人一本丁善民老师“诚真坊”的宣传册。

附图:

(本文作者信息:孟子曰凡事需知曉,原名孟繁曉,字不凡,號巨隐、二蟲閑者、刀筆吏隸,孟子七十四代孫,今臨沂蘭陵人,長居雲中書房。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舞文弄墨聊以自娛,難經世何濟用?尤嗜紫砂、盆景、奇石、硯臺(石見吉室)之類耳。或有拙作,多刊於微信公眾號“沂蒙那些人和事儿”。)

附文章:

锔瓷&金缮

2019-07-20 17:11

以 一 颗 惜 物 之 心

待 美 好 的 断 片

锔瓷/金缮

▲ 锔瓷

▲ 金缮

修补瓷(陶)器,日本叫金缮,中国叫锔瓷。但两国修补方法不一样:“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中国要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修补;而日本使用朱合漆直接粘补,如果加上金粉,就是金缮。

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

瓷器坚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点是易碎,每当一件瓷器破碎后,便无计可施,留着无用,弃之可惜,匠人们便开始琢磨如何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

而这一行当的出现,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纳,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拥有者减少了购买新瓷器的费用,同时让锔瓷匠人得到了劳动报酬。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期,在三大派的基础上又分为两大类,即:常活,就叫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粗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锯大缸的锢炉匠,所用的工具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

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行活,也叫秀活。

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由于有了锔匠精美绝伦的锔瓷细活,使得那些达官、王爷、八旗子弟们在享乐中兴起了“锔活秀”。

花钉是锔瓷手艺的精髓,主要是用金、银、铜为材质,用锻铜工艺制成的具有图案的锔钉,花纹图案可根据瓷器锔处的图案或者瓷器主人的意愿来做

一般锔瓷用的是 6mm - 8mm 的锔钉,最小的锔钉是 3mm 的,用于一些小巧的瓷器、玉器上

锔瓷过程大致如下:

锔瓷前,师傅要戴上目镜仔细检查,绝不放过一条细微的裂痕,找碴,对缝。

接着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定好锔钉数量和位置。

▲锔瓷的工具简单,但却有复杂的工序

在定好锔钉的位置之后,就是用金刚钻打孔了。打孔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每件瓷器的厚度、硬度都不相同,这打孔的分寸,全靠经验的积累,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深了,容易打穿瓷器,浅了,锔钉就不牢固了。

▲这就是给瓷器打眼的金刚钻中的弓子钻

▲金刚钻中的皮绳钻

最后一步就是锔钉。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剪好的锔钉

▲给锔钉塑形

▲手工剪铜板

▲给老铜板高温反复退火

▲传统锻铜工艺

▲给锻制好的梅花修剪边

▲细修梅花边缘

敲入锔钉之后,还要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完整的锔瓷才算完成。

相传古时候那些走街串巷的锔瓷匠,完工之后总会向主人家要一碗水喝。

主人家拿来茶壶,匠人就用刚刚修补的碗接水,还要拿在手中聊会天。过一会儿,手中的瓷碗滴水不漏,主人自然笑呵呵地递上工钱。

由于现代化制瓷业的快速发展,瓷器坏了,扔了,再买新的,一般不会去锔补修复,使得民间普通的锔活手艺无活可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只有瓷器修复始终将这门传统瓷器修补艺术流传了下来,并添加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元素,使锔瓷技艺变得更为灵活和美妙。

现代锔瓷修复讲究既能得修好利器,又能玩出新的花样。

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在不同器物上修饰不同的锔子,完全就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

/

而在日本,有一门器物修复手艺与锯瓷类似,它的名字叫金缮。

金缮: 日语中称为“Kintsukuroi ”,也叫漆缮。金缮是一门用大漆、色漆、金粉和瓦灰等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传统手工艺。和中国传统瓷器修复技术--锔瓷类似,金缮是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

在修复开始之前,匠人要先弄清楚每一片破碎瓷器的位置。

修补的最初原料是黄粘土或大米粉,在确定位置之后,把面粉或者黄黏土用水和好,再混合生漆。

接着用混合的粘料把破碎的瓷片粘合,稍稍调整、定型。初步修复好的瓷器要在高湿度,温度30度左右条件下静置至少两天。

之后还要进行粘合修复,填补缝隙。这一步的胶要用黄土调,黄土加水调好再加大漆进一步修复。最后清理表面残留的粘合料,并涂漆施金粉。

用金缮修复,多数人看到的是金漆或漆色的装饰效果,很少有人关注漆在结构基础上起的作用。

漆的粘性大,稳定,关键是这样的天然粘合剂没有化学污染。

用金漆修复一般周期在 20 天左右,最后金漆的部分大约 5 天可以完成,之前的漆的基础部分要花半个月左右,而这部分工作是隐藏在光鲜的外表之下,不容易觉察。

金缮最后会使用黄金来装饰修复的部位,虽然用金不是太多,但是金代表一种姿态,日本人用黄金的本意在于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

▲ 选择用昂贵的金粉装饰并非为了掩盖器物的缺陷,而是接受这份不完美并将其美化,使器物拥有新的生命力

金缮是瓷器修复工艺中装饰手法较强的一种,不仅仅用于陶瓷的修复,还可以应用于对竹、木、牙、紫砂、玉器的修复。

▲ 金缮修复的太湖石

▲ 金缮修复的玉扳指

作为日本最为有名的设计工作室之一,Nendo 将日本岐阜县传统的美浓烧制瓷技术与金缮瓷器修复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系列由不同的颜色相组合的,以线条和几何块状为特色的圆角方形盘。

美浓烧(Mino-yaki)是指日本岐阜县土岐市、多治见市、瑞浪市等地为主产区所制作的陶瓷器的总称,现逐渐成为了日本和式餐具和西式餐具的最大产地。

Nendo 工作室本次将传统金缮工艺运用到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美浓烧陶瓷并非首创,但独具匠心地在金缮中加入现代技艺元素,让每个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代简约美学的观赏性,完美地将现代技艺和传统工艺融合在一起。

这次 Nendo 工作室制作的陶瓷品不同于传统做法,剔除了奢华的金箔装饰,只留下简单的黑漆线条流淌其中,少了一份繁琐,却多了一种简单纯粹,令人眼前一亮。

日本的另一位艺术家 Tomomi Kamoshita,则将碎瓷片、碎玻璃蜕变成惊艳的筷托。

日本女艺术家 Tomomi Kamoshita 用金缮修复技术让古代的瓷器残片起死回生,重新发掘出价值,这种技术不是隐藏,而是强调裂纹之美。瓷器残片拼接起来就像是陨落的樱花重新焕发生机。

制作这些筷托的瓷器碎片是从大海里打捞出来的,许多碎片已经被海浪和沙滩冲蚀和磨损,保留下来的抛光效果十分特别。相比木制或者金属的筷托更有历史沉底的美感。

不同于日本的金缮技艺,英国艺术家 Charlotte Bailey 以金缮为灵感,模仿金缮技术修复破碎的花瓶刺绣。

她搜集那些破碎的花瓶后,将每块陶瓷碎片用花布裹紧,然后用金色线将碎片周围进行缝合,碎片缺失的地方就是通过金线进行刺绣填补,最终复原瓷器形状。

▲ 花布都选用白底蓝色印花布,目的是为了让裹了布以后的陶瓷碎片有青花瓷的感觉

Bailey 采用刺绣的方法来重新组装一个破碎的花瓶,破碎的瓷器虽然失去了功能上的实用性,但却诞生了一种金缮和织补之间的混合美。

悼念一位敬重的紫砂艺人——丁善民老师

缘动优选关注

2018.10.19 16:23:53字数 665阅读 2,782

图片发自简书App

悼念一位敬重的紫砂艺人——丁善民老师

丁老师一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大海,向来鄙棄自我包装与炒作。

从未轻言创新突破,但在烧成,泥料等环节确有超越古人之处。

当身边人都在囤房炒作大发其财时,您却在囤集紫砂原矿潜心钻研不同泥料配伍及不同烧成温度紫砂的表现力。

当他人用模具壶,半手工快速致富时,您却坚持全手工高温烧成(高温烧成难度大,废品多,用商品泥料者均不愿尝试,但成品泡茶养壶效果极好)。

当他人的店铺地处要道,富贵堂皇,紫砂琳琅满目时,而您的工作室却在旮旯的仓库里,原矿,泥料,窑炉,试验室还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自己的紫砂作品几无现货,来自国内以至港台的资深玩家的订单却排到了明年后年......。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其它的同龄人早已功成名就,华屋锦衣遍交权贵,您仍身居陋室,潜心紫砂艺术,您不擅言辞,但遇三几知音论及紫砂却神采奕奕珠玑连篇,每每谈及紫砂之乱像,您虽有愤愤,但又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紫砂间”的心襟与专注。

随着茶文化的泛滥,紫砂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艺人们的大多精力都放在了炒作上,形势使然,毕竟国人久贫乍富,艺术本身的魅力终不及一句“我这把壶出自某某大师之手。请得价多少多少万”来得直接,往往极唬得住人,而您的作品在二十年的台湾就被拍到了十余万,而您却羞于讲述,(因为是应客户要求仿古人之作)

您不擅应酬,粗茶淡饭即为最爱,每至丁山,必去您家,必吃您家的家常便饭,必畅谈紫砂艺术与传统文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厚道,朴拙,低奢,越用越好用,越用越喜欢,壶如其人,这是海内外壶友对您的共识。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

丁善民兄,龙山坊主人,一路走好,宜兴虽少了一个工匠,天堂却多了一位大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章结束了

记得帮忙点最下方的赞和在看哦!分享也是美德!

……………………………………………………………………

沂蒙那些人和事儿

讲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现沂蒙风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广博,但求独特

……………………………………………………………………

沂蒙那些人和事儿

讲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现沂蒙风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广博,但求独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