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忆与梅葆玖老师二三事
投身京剧事业至今,最让我庆幸和感激的事,莫过于能受教于多位在业内颇有建树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师们无私的教导,才能让我的艺术逐渐走向成熟。2016年4月2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老师的逝世,是京剧界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损失。悲痛之余,我回忆起向梅老师求教的点点滴滴,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与梅老师的缘分开始于2006年,因名票钱江先生引荐,我才有幸认识了梅葆玖老师与姜凤山先生,并向两位老师学习了梅派名剧《洛神》。但是由于梅老师社会活动很多,多亏了梅葆玥先生之子范梅强大哥的帮忙,替我提前预约梅老师的时间,并带我到梅老师家里去向他学习。初到梅家,感动于老师能抽出休息时间来给我指点的同时,更多的是紧张和激动。在上课的时候梅老师非常认真的从每个字每个唱腔上逐字逐句的为我纠正,还给我讲了梅兰芳大师、齐如山先生等创作《洛神》的过程,以及他学习这出戏时发生的一些趣事。通过他跟梅大师学戏的感悟,让我觉得老师不仅仅是在给我讲一个个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在教给我做人和学戏的道理。引导我如何去理解梅派,如何去感悟梅派。也让我感受到老师无论是从舞台上还是到舞台下做人的风格和态度。
直到2007年我终于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了全部的《洛神》,钱江先生亲自操办演出并且饰演曹植,乐队全部采用梅老师的原班乐队,并且由姜凤山先生亲自操琴,甚至连道具、服装、小到项链、璎珞、拂尘都是当年梅大师用过的,这让我无比兴奋的同时也格外紧张,甚至可以说诚惶诚恐。因为是首演,梅老师亲在侧幕把场。每场间歇老师都会提醒我注意他强调过的动作要领,甚至细致到拂尘拿到什么高度才能躲避头面并保持动作的合理和优美。整场演出近一个半小时,然而已古稀之年的梅老师一直坚持站在侧幕看完,让我也仿佛吃了颗定心丸,那种在舞台上有老师保护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无法比拟的。以至于至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通过《洛神》的学习和演出,让我对梅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梅派的表演风格中正平和,可能没有更多华丽的花腔,但却是要把最平凡的东西演绎的最不平凡。所以掌握好梅派艺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梅老师一边细心给我传授的同时也教导我,学习梅派要慢慢来,要一出戏一出戏的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更深刻的感悟梅派。
去年(2015年)我再一次有幸加入梅派研习班学习《西施》一剧,这出戏无论是在气质上还是表演上都对演员有更高层面的要求,因此我更加珍惜这个机会。尽管已经八十一岁的高龄,梅老师依然亲自来排练场为我们示范。当时上课的时间正是盛夏,天气很热,梅老师却依旧一身西装,一如他一贯给人的印象——永远穿着得体,笑容满面,和蔼可亲。梅老师无论是会见朋友还是给学生说戏都要穿西装,永远以最好的形态示人,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艺术。梅老师对待艺术很严肃认真,但言谈举止却很是幽默诙谐。所以跟梅老师上课很轻松,老师也会为我们讲述一些当时自己学戏的经历,讲一些小故事调节大家的情绪,也是为了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对梅派艺术有更多的感悟。
去年我在天津首次演出了全部《西施》,时值隆冬,天气很冷,梅老师患了重感冒,但老师很惦记我的演出,演出之前跟老师通了电话,老师还说以后天气暖和了一定要看一次我演这出戏。甚至在电话里就非常详细的把每一场唱念以至乐队、灯光、舞美要注意的地方都叮嘱了一遍。老师还希望这出戏能成为我的保留剧目,让我一定要反复的演出,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感悟。
终于,今年(2016年)5月16日梅派艺术研习班要在长安大戏院汇报演出《西施》。终于,天气转暖。但梅老师却不能来了。
虽然没能现场给梅老师汇报演出成了我永远的遗憾,但我会竭尽所能把老师教授给我的东西传承下去。我想,只要我坚持演出,无论在哪儿,老师都会看得到的。对于我来说,舞台侧幕边上永远有老师的身影,他永远一身西装,永远笑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