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汤)
一、条文字眼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二、组成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三、方解
1、甘草、干姜,是《金匮》中的甘草干姜汤之义意,重用干姜温中散寒湿,温中化饮除湿。
2、茯苓化痰化饮,除湿利水。
3、白术燥湿祛水利水,利腰肾。
本方治疗寒湿水饮聚集在腰部,引起腰部沉重,寒冷,化湿寒饮为正治。
四、辨证要点
1、腹部柔软,脉沉而细。
2、太阴水寒体质:一般比较胖,营养比较好,带下多清稀,或是其他腺体分泌物多,比如痰液多等等。
3、干姜舌:舌苔水滑欲滴。
4、腰胯的沉重,冰冷。
五、病机辨证
太阴寒饮水湿证。
六、临床运用
1、腰痛(太阳寒湿水饮:腰痛、腰重、沉重、腰冷重、舌质淡,舌苔白水滑,脉沉弦或滑;
2、太阳寒湿水饮带下证;
3、遗尿证;
4、 多尿证;
5、下肢无力痿弱证;
6、痹证;
7、咳嗽;
8、泄泻;
9、遗精
10、盆腔炎;
11、妊娠恶阻;
12、腹泻;
13、前列腺炎;
14、尿失禁。
七、常用加减
1、《千金方》以及后世方书在《伤寒论》方子上加桂枝,泽泻,牛膝,杜仲组成“肾着散”,还有其他方子,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去甘草。
2、本方加附子,等于加四逆汤。
3、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痹证;
4、合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治疗妇科疾病。
八、类方鉴别
1、苓桂术甘汤与甘草干姜苓术汤组成极相似。一个是干姜,一个是桂枝。干姜散寒温中,桂枝化气,所以苓桂术甘汤主要是水湿不气化,饮邪上冲引起的眩晕、水肿等;本方主要是寒湿水饮停留腰部,引起的腰冷、腰沉重、疼痛,寒湿带下等等证候。
2、苓桂枣甘汤是太阴水饮上逆,脐下动悸,伴惊恐不安;本方是太阴寒湿饮水证。
九、方歌
甘草干姜苓术汤,二术草四苓姜方(比例)。
十、附方
1、《千金方》肾着散方,治疗腰痛效果很好,尤其后期巩固善后,在我的《广义经方补遗》一书中有具体讲解和医案,可以参考之,肾着汤加桂枝,牛膝,杜仲,泽泻。
【临床验案】
1、带下
初诊:2006年10月30日。项某,33岁,带下量多如水,色微黄,反复发作5个月。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5天净,经期无不适,纳佳,二便正常,性冷淡。生育史:1-0-0-1。末次月经10月11日来潮。舌偏红,苔薄腻,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①慢性盆腔炎。②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燥湿。方剂:甘姜苓术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甘草6g 炒白术12g 干姜5g 茯苓10g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15g 白芷10g 防风10g 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1月6日。带下减少,质转稠,色白,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15日。带下已除,月经11月12日来潮,经量正常,有血块,今未净,舌脉如上。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燥湿。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肾气丸。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15g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0g 淮山药15g 茯苓12g 泽泻10g 丹皮10g,7剂。
四诊:2006年11月24日。带下未再增多。
《妇科证治经方心裁》马大正
2、妊娠恶阻
初诊:2006年10月21日。厉某,25岁,妊娠45天,恶心2天,多涎,泛酸,小腹隐痛,二便正常。舌稍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温胃和中降逆。方剂:桂枝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半夏10g 陈皮10g 煅瓦楞子30g,4剂。
二诊:2006年10月25日。症状未减轻,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剂:甘姜苓术汤加味。
炙甘草6g 干姜6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半夏12g 陈皮10g 煅瓦楞子30g,3剂。
三诊:2006年11月7日。恶心减轻,口水不多,泛酸消失,纳欠。舌淡红,苔薄腻,脉细。中药守上方去煅瓦楞子,加炒谷芽、炒麦芽各10g,4剂。
药后恶阻消失。《妇科证治经方心裁》马大正
选自邓文斌《经方方证躬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