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罕·帕慕克:我如何处理掉我的一些书 | 西东合集

杨卫东、宗笑飞

  最近发生了两次地震。第二次地震——十一月发生在博卢的那次——从书房的一端能听到撞击的声响;然后,好长一段时间,书架都在吱吱呀呀地呻吟着。我当时躺在里屋的床上,手里拿着一本书,眼望着毫无遮盖的灯泡在头顶上晃荡。我的书房一定会借着地震的狂怒对我图谋不轨,它一定会冠冕堂皇地将此意图赋予实施——这让我害怕,这些毁灭性的暗示激怒了我。数周前在几次余震期间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我决定要治理我的书房。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头脑出奇清醒的情况下,从书架上挑出二百五十本书,把它们处理了事。我像一位踱步于奴隶群中的君主,要挑人出来挨鞭子,像资本家一样,点明哪些走卒会被解雇。我很快做出了选择。我所惩罚的是我自己的过去,以及这些书给我带来的梦想:首先我发现了这些书,选定之后,买下来,带回家,收藏起来,然后看书;我满怀深情地埋头苦读,同时想象着将来我再读这些书时会有怎样的感想。细细想来,这样的惩罚倒更像是一种解放。
  它给予我的快乐?这个话题是谈论我的书和书房的好机会。我想说说我的书房,但我不会像某些人那样赞美自己的书房,这些人声称爱书其实只是想让你知道他是如何与众不同,如何比你有教养而已。我也不希望像那些喜欢卖弄的爱书人,他们会跟你说他们在布拉格偏僻街道上的一家小小的二手书店淘到某某罕有的书卷。还有就是,我生活的国家里人们不读书算是正常,看书的人则被认为多少有些毛病,所以我只能尊重屈指可数极少几个人的矫饰、痴迷与做作,因为这些人在总体上无聊粗野的环境里还能读书,并建有自己的书房。讲完了这些,现在我在这里要讨论的事情不是说我有多爱书,而是要说我有多讨厌它们。讲述这样的故事最好、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去回忆我怎样以及为何要把书处理掉。
  既然我们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的书房有所布置,使我们的朋友只能看到我们想要他们看到的书,那么一条清理图书的简单方法就是断定,哪些书我们想,也许可以这么说,想把它们完全藏起来或者清理掉,使我们的朋友根本看不到这些书。仅仅为了让他人无从知道我们曾经对有些一派胡言的书籍相当看重,我们就可以处理掉大量的书籍。我们从孩童时发育到青春期,从青春期变成青年,这一特定的执迷一直伴随着我们。我的兄长就给过我一些书,他后悔在孩提时读过它们。他还把用线带束成一大捆的足球杂志送给我,他对这些杂志已经失去了兴趣。他这么做,可谓一箭双雕。我用同样的办法处理掉很多土耳其小说、苏联小说、糟糕的诗集以及社会学读本,更别说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乡村文学作品,以及我像《黑书》里的激进分子一样所收集的左翼小册子。用同样的方式,我清除了自己以前定期买下的科学书籍,我曾经忍不住想读的关于如何如何成功的空虚无聊的回忆录,还有各类精制、不带插图的淫秽读物:在将其丢弃之前,我起先总是满心焦虑地把它们放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
  我决定把哪本书扔掉时,强烈的耻辱感会掩盖深深的、没有立时显现的怨恨情绪。令人蒙羞之处并不在于心里老是不安地想着我的书房里竟然会有这么一本书(如一份政治忏悔,一本蹩脚的翻译作品,一部时髦小说,一部其中所有的诗歌都像一回事并与其他一切诗歌都毫无二致的诗集),而是在于这让我知道自己曾经对这本书过分看重以至于花钱买下来,让它在我的书架上端坐多年,甚至我还读了不少内容。我并不以这本书本身为耻,我为自己曾经赋予它重要的意义而感到羞耻。
  现在我们来谈真正重要的问题:我的书房并不是让我心生自豪的地方,而是一个自我报复的沉闷所在。有人以他们的教育自豪,像他们一样,我有时看着这些书也会心生愉悦,我的手从这些书上掠过,还会挑几本出来读读。年轻时,我会想象自己成为作家后,在自己的作品前摆弄姿势,但现在却只剩下让我心烦意乱的窘迫感,因为我竟然在这些书上花费了时间和金钱,还像搬运工一样费尽力气把它们运回家,然后又偷偷藏起来;最令我尴尬的是我认识到自己竟和这些书搭上了“关系”。年岁既长,我开始丢书,我自己大概是相信自己已经拥有了一种智慧,那种阅览过书房所有藏书的主人应该有的智慧。但是我买书的速度一直超过弃书的速度。因此,如果我把自己的书房与富裕的西方国家哪位博览群书的朋友的书房做个比较,那么他的藏书会比我少多了。幸亏对我来说最紧要的不是拥有好书,而是写出好书。
  作家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好书。但认真阅读并不意味着慢慢读,细细读,眼睛脑子都扎到书本上:自己完全沉浸在书中。因此,我们一生中只会对少数几本书情有独钟。打造最为精致的私人书房,会让自己藏有不少彼此争雄竞胜的书,书之间的争忌会给富有创造力的作家徒添忧郁。福楼拜说得不错: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十本书,他就能成为一个圣人。大多数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转而收藏书籍,炫耀他们的书房。因为我所生活的国家几乎没有书和图书馆,所以我至少有借口拥有自己的书房。我书房中的一万二千卷书促使我严肃地对待我自己的作品。
  这些书里我真正热爱的大概有十本或者十五本,但我对这书房却没有多愁善感的情怀。从它作为外在形象、收藏的家具、一堆灰尘、实实在在的负担来看,我根本不喜欢这书房。对书房里的东西要达到相当熟悉的程度就好比和女人相处;女人主要的美德就是她们总是愿意来爱我们。对于我的书,我最喜爱的一点是无论何时只要我乐意我就可以拿起来看。
  因为我像害怕爱情一样害怕与书本的“关系”,所以我欢迎任何可以把书籍处理掉的借口。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找到了一个新鲜借口,那是我以前从未想到的。我在年轻时买过一些作家的书,并保留下来,甚至有时还真读过,因为他们是“我们国家的作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还读过不少其他作家的作品——在最近几年里,这些人串通一气收集证据来证明我自己的作品有多糟糕。刚开始,我很高兴他们能如此认真地对待我的作品。但是现在我很开心有一个比地震更好的借口可以把它们从我的书房里清除出去。这就是我的土耳其文学书架上作品迅速减少的原因,剔除的书籍都是那些年龄在五六十岁之间愚笨、平庸、小有成就、秃顶、江河日下的男性作家作品。

(0)

相关推荐

  • 【原创】吧啦 | 先嫁书,后嫁人

    文丨吧啦 图丨吧啦 编辑丨韦宇教 媚小曦 (本文摘自吧啦的散文集<见素>) [编者按] 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里曾有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有女 ...

  • 有间书房,家是天堂

    点击上方关注国粹君的"视频号" 有间书房,家是天堂 作者:郑彦芳丨朗诵:芳馨 有位作家说过:上有天堂,下有书房.此话说得很有时尚感. 回到二十年前,住房是生活的最大问题," ...

  • 北京不得不去的9家小众书店

          探店达人夏凉整理了她最近探访的几家小众书店,没有万圣.豆瓣书店.三联书店之类大家已经熟知的,但每一家都"温暖自在,灵魂可栖". 今天就分享她这份北京小众书店清单,希望你 ...

  • 最幸福的收藏家

    来源:周末画报 美国编辑与自由撰稿人汤姆·罗伯在他关于爱书人的名作<嗜书瘾君子>中写道:"可不是随随便便哪块料都够资格藏书.得饱腹诗书.机关算尽,还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除了具备 ...

  • 打开作家的书房

    "喧阗神气散,一静百慧生."作家创作离不开笔,同时需要一个让人静气思考的书房.有作家曾说:"自己的书房不可以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一个人做文 ...

  • 山东作家‖【一个人的房间】◆杜秀香

    作者简介 杜秀香,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人清丽,文优雅,擅倾听,懂生活,善舞文墨于笔端,出版散文集<小满>. -作品欣赏- 一个人的房间   一百多年前,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曾写过一本书< ...

  • “书胜财富,要一代代传下去”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文/摄 作家凡夫(段明贵)爱书.藏书.著书,家里曾四处堆满书.去年下半年,他在文字603厂家属区里,专门买下一套房用于藏书,斋号"澹宁居",取"淡泊明志 ...

  • 赵克红丨幸福时光

    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建一个心理单间."这个心理单间的物象应该指的就是书房.书房者,读书.藏书.写字用的房间,心目驰骋与塑造之处所也.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 ...

  •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二〇〇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大约五十岁时的作品,出版于二〇〇三年.在描写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同时,奥尔罕·帕慕克也讲述了自己在二十 ...

  • 奥尔罕·帕慕克:父亲的手提箱 | 赏读

    父亲的手提箱  奥尔罕·帕慕克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了我一个小手提箱,里面装的是他的作品,手稿和笔记.他装作以前那样轻松玩笑地要我在他走后再看,这个"走"当然是说的是他死了以后. ...

  • 奥尔罕·帕慕克: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在做什么 | 西东合集

    小说是第二生活.就像法国诗人热拉尔·德·奈瓦尔(Gérard de Nerval)所说的各种梦,小说显示了我们生活的多样色彩和复杂性,其中充满了似曾相识的人.面孔和物品.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恍若进入 ...

  • 奥尔罕·帕慕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堕落的快乐 | 西东合集

    宗笑飞.林边水 译 我们都知道堕落的快乐.或许我应该改变一下措辞:我们有时会发现放任自流可以让人快乐,甚至带来轻松,这样的经历我们一定都有过.甚至,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说自己毫无价值,仿佛重复可以让它成 ...

  • 奥尔罕·帕慕克:小说的中心 | 西东合集

    彭发胜 译 1 小说的中心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深沉观点或洞见,一个深藏不露的神秘节点,无论它是真实的还是想像的.小说家写作是为了探查这个所在,发现其各种隐含的意义,我们知道小说读者也怀着同样的精神. 当我 ...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奥尔罕·帕慕克

    帕慕克:上一代作家中,那些肩负社会责任感的人,那些认为文学担负着道德和政治责任的作者.他们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不玩实验.和大部分穷国作家一样,他们的才智浪费在为国家服务上了.我不希望和他们一样,因 ...

  • 得到奥尔罕·帕慕克的签名书

    一早从<东方早报>上得知,今天下午3点半在上海书城有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签售会,上海是土耳其人在中国的最后一站.没说的,去!下午一点半从浦东出发,到福州路上海书城时, ...

  • 奥尔罕·帕慕克:我不能摆脱困惑

    嘿!感谢你阅读我.能在这里,我应该感到高兴,但我仍不能摆脱困惑. 我喜欢你的目光浏览我的方式.因为我在这里,就是为了取悦你.尽管我还不太明白那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些天来,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 ...

  • 巴黎评论:奥尔罕·帕慕克

    奥尔罕·帕慕克一九五二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至今仍在伊斯坦布尔生活.在土耳其共和国初期,帕慕克家人从事铁路建筑业致富.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富家子弟所上的罗伯特学院上学,接受了世俗的西式教育.帕慕克从小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