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尺寸:宽35cm
铭文:盖、器铭文各十六字,内容相同
伯家父作孟姜媵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备注:1.邹安收藏(《美集录》记载);
2.程洪溥收藏(《美集录》记载);
3.美国The late Horatio Seymour Rubens 藏(《美集录》记载);
4.伦敦佳士得1995年6月5日,lot55
器形略宽扁,弇口,圆鼓腹,最大直径在腹中部,器壁呈C形;盖微隆,有圈状捉手;盖沿及颈部各装饰双行左向二重重环纹,腹饰瓦棱纹,器腹侧出二半环耳,亦饰有二重重环纹,其下有珥;圜底矮圈足,圈足外撇,上饰有单行右向二重重环纹,下有三小足。三足较短,与圈足有部分重合,重合部分饰有兽首,三足下半部饰成兽足,上有利爪纹样。器底及盖内均有三行十六字铭文,内容相同:
伯家父作孟
姜媵簋其子子
孙孙永宝用
为伯家父为其长女孟姜所作之媵器。
《美集录》中陈梦家先生认为,此器与叔向父禹簋、元年师兑簋形制完全相同,故时代相同,应均为西周中期夷王时器。但在不少研究论着中,都将其定为西周晚期之器。3考察其器盖折沿,三足较短,而簋盖折沿主要见于西周晚期(厉王、宣王时期),如“十二年大簋盖”(饰双行重环纹和瓦棱纹)、“此簋”(饰单行重环纹和瓦棱纹)。西周早期时,簋最大腹径在下腹部,束颈敞口,器壁呈S形;西周中期后最大腹径上移至器腹中部,敛口,器壁呈C形。西周中晚期,盖折沿、三足的簋代替了纯圈足的簋成为主要足型。此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与1972年12月在陕西扶风北桥出土的“西周中叶以后”的“伯吉父簋”4几无二致。综合来看,似将其定为西周晚期为宜。
《美帝国主义掠夺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一书共收录商周铜器875件,后专设附录三特别指出其中130件为重要铜器,此器即在其中,足显珍贵。
邹安(1864-1940),杭州人,晚清名宿大收藏家。斋堂为双王玺斋、双王啻斋。博览古器,考订精详。善书法,写金文极为古拙。尝得徐荆二王啻,因以“双王玺”名斋。后再得厉王之玺,名其斋曰“三王玺斋”。曾任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教授,有《周金文存》、《艺术类征》、《草隶存》等论者行世。
程洪溥,清收藏家。字木庵,号音田。徽州人,侨居吴中。进士出身。博物好古,通金石学,收藏颇富,对古籍、文物、书画无不搜集,并聘请海宁白马寺僧人达受为他拓印所藏钟鼎、彝器。和学者、藏书家叶昌炽交谊较深。
1.《美集录》隶为“剩”,现作“媵”,“剩”是“媵”的诸多写法之一。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年,页48。
3.韩巍:《眉县盠器群的族姓、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4期,页17;孙永珍:《两周媵器铭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附录页1;刘雨、汪涛:《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页107;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页157、217。
4.扶风县文化馆:《陕西扶风县北桥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文物》,1974年第11期,页85~90;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商周青铜粢盛器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1985年,页40。
著录:1.《周金文存》三-八十-2~3,邹安,1916
2.《贞松堂集古遗文》五-二十四-1~2,罗振玉,1931;
3.《希古楼金石萃编》三-十七-1~2,刘承干,1933;
4.《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七-九十二-4,刘体智,1935;
5.《三代吉金文存》第七卷36页,罗振玉,1937;
6.《美帝国主义掠夺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A243,R410,陈梦家,1963;
7.《殷周金文集成》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