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则跟诊学来的治咳妙方
医书友会第1967期
I导读:作者分享了跟诊马新童老师学来的治咳方,即小柴胡治咳的加减法和小青龙治喘的加减法的两方合并,成“十味咳喘汤”,治疗外感咳嗽,疗效良好,大家也试试。
十味咳喘汤临证运用体会
作者/谭杰
初次见此方是跟诊恩师马新童先生临证的时候,治疗一位夜间咳嗽的8岁小男孩,效如桴鼓。
时隔一年,自己真正全心投入临床时,运用此方,只要抓住主要病机,亦屡试不爽。有趣的是我运用此方把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儿子治好了,她把我的名片发到家长微信群,家长带着孩子成群结队来找我,同样也都帮助了许多孩子解决实际问题。故特介绍此方,以供同道参考,愿众生皆离苦得乐。
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桂枝9克,芍药9克,干姜9克,细辛9克,五味子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炒杏仁9克。
方出渊源:
此方源于恩师马新童先生对《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与小青龙汤加减法治疗咳喘的研究,并受仲圣柴胡桂枝汤合方思想的启发而制成。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方后的加减法云: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恩师将加减后的小柴胡汤命名为“六味小柴治咳汤”。
《伤寒杂病论》中小青龙方后的加减法云: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恩师将加减后的小青龙汤命名为“八味青龙治喘汤”。
加减后的两方合方用来治疗咳喘,共十味药,恩师便将其命名为“十味咳喘汤”。
临证治疗小儿的要点:
望诊形体较瘦(柴胡体质),双眼下肉轮处轻微浮肿(脾虚水泛),色黝黑(水色),舌偏大或正常,边红,苔略厚腻,咳嗽有痰,量或多或少,夜间为主,流或不流鼻涕(或清或黄),纳差,夜卧不安稳,喜欢踢被子,较易发脾气,耳朵时痛,眵多,病程多为十日以上。脉弦滑。
临证实例:
患儿7岁半,其母代诉咳嗽2月余。2月前因受凉感冒发烧,口服西药“退烧药”未能退热。
到当地医院输液3天,热退后始出现咳嗽,多处就诊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有加重趋势。经介绍来找我,刻下症:脸色水色,肉轮黝黑浮肿,咳嗽,夜甚,痰多,因年纪小不懂吐痰,未知痰状如何,偶有黄白色鼻涕,睡眠不踏实,胃纳差,大便干结,脉弦。
诊断:咳嗽(少阳病夹饮证)
处方:十味咳喘汤原方
北柴胡8,枯黄芩3,法半夏5,炙甘草5,淡干姜3,北五味子5,桂枝尖5,杭白芍5,苦杏仁5,辽细辛3。三剂,每日一剂,以水600毫升,煎两遍,合成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复诊时,其母诉服药两剂已经不咳嗽了,胃口好,大便亦已通畅。余下一剂药未服。
体会:
恩师临床应用此方无论小孩成人皆能取得甚佳效果。愚因临床患儿较多,故剂量缩小。此类患儿多有输液史,损伤脾胃阳气,因运化水液功能差,化生痰饮,伏痰伏饮蓄于肺,而致反复咳嗽,迁延难愈。加之小儿本就少阳之体,生机勃勃,心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其致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此患儿大便干结为少阳阳明,少阳三焦为水液之通道,其枢机不利而水液分布不均出现大便异常。宋本《伤寒论》第230条云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因而能解决大便干结问题。此案例在解决咳嗽之后,因其脾胃虚弱,常服用香砂六君丸善后。“汤者,荡也;丸者,缓也。”脾胃虚弱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以丸药善后药力更缓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