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这一篇谈写作有点“扯”

本文作者:陆生作

原创作品,版权保留,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出处

这一篇可能写得有点“扯”,但我内心是相信的,朦朦胧胧中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存在。个人的感觉没法大众化,用语言表达出来已是失真,所以,姑妄听之。

金毛狮王谢逊在洞底念了一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是相?网络搜索了一下。相,佛教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指事物能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识所认识的特性。

写作文,不也是由“六根”发出来的么?我提“聪明作文”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高子阳老师讲“儿童应该有的写作思想”,其第三思想是“一棵树远不止是一棵树”。此话源于《烛之火》,是法国哲学家、诗人巴什拉的著作。高老师借此给孩子们写了一首诗:

一棵树远不止是一棵树

有的人,读了一棵树,写了一句又一句话;

有的人,读了一棵树,写了一首又一首诗;

有的人,读了一棵树,创作一篇又一篇寓言;

有的人,读了一棵树,写了一封又一封信;

有的人,读了一棵树,创作出一本又一本书;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一棵树远不止是一棵树!

很多人,读了一棵又一棵树,一个字都没写!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一棵树只是一棵树!

高老师说:“一首这样的小诗,改变了我教过的很多学生。大家可以琢磨一下,树可以替换成万事万物。写作就这样发生了。”

我相信这首小诗改变过很多学生,因为,不论高老师借诗人的话写下这首小诗的创作行为,还是这首小诗的内容,都在向我们揭示写作来源于感触。诗人的话,能够激发人的写作;一棵树,能激发人的写作;万事万物,都能激发人的写作。写作需要一个触发点,人、事、景、物、情、理,都是触发点,都能让人有感而发。即使是同一个物,比如一棵树,也能生出不同的感触,有的是诗,有的是寓言,有的是信,这里有一生多的关系,犹如我之前讲的“一盘辣椒”——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事实就一个,观点可以有好多个。这也是我提出“群文写作”的基点之一。

今日风雨大作,刮倒了路边的桂花树,想到了高老师的《一棵树远不止是一棵树》,突然发觉,这首小诗归纳起来不就是一个“相”字吗?一双眼睛看着一棵树,然后写作文,作文中写下的不正是“相”吗?写作不就是要来找寻世界的本相的吗?

“相”加个“心”就是“想”。

这个“想”底下的“心”,让我想到毕飞宇的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虚构的世界里有帝王心,有上帝心,也就是觉得自己可以主宰,现在没有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小说人物自有其命运,不为作者所左右。能换个角度去理解吗?比如:

我们习惯了作文要有中心句。如果没了“中心”,似乎就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点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告诉我们中心句吗?没有的,需要我们自己的感悟。所以,作文有“相”已经够了。当然这是比较难的,如王维的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已是无人之境,出家人的心态,但诗句背后总归是有个人的。中心句的出现,只是为了提醒读者,拿来强调的。

小学生写作文,总在强调“我手写我心”。千万记得“心”上有个“相”,“相”与眼、耳、鼻、舌、身、意有关。

好像只能扯到这里了,那就这样了。

还有一点,同音系统好像很有关联。比如:寓言、语言、预言。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那xiang这个字族,有什么关系吗?想,相,香,乡,象,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