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写作文要学会“借东西”

这是猴年最后一篇

给您拜个年

祝您安康!

给我拜年的

请留言

写作文要学会“借东西”

文/陆生作

我们早期的古典作家都不懂得一部新的名著不能与以前的名著雷同。它可以从比它好的东西里偷窃,从算不上名著的作品里偷窃,一切名著都那么做的。有些作家生来只为帮助别的作家写出一句话来。但新的名著不能从前人的名著里转化出来,也不能与它相似。(摘自董衡巽编选的《海明威谈创作》之《关于美国文学》)

这段话,我读了几遍,还是拿不准海明威对“偷窃”二字的真实态度,是赞同?或是讽刺?但这并不影响我借“偷窃”二字来谈谈写作。

孔乙己曾红脸青筋地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面子还是要顾及的嘛,偷窃总不大好听,所以我换成了“借东西”。

(推荐买来一读)

【一】

写作文,怎么“借东西”呢?

第一种,引用,直接简单。

比如,我们在写作文时,引用一句古诗,或一句名言,感觉作文就有料一点点。我小时候,看到一句特别好的句子,下次写作文总要想办法把它写进去,哪怕没合适的地方,也要创造机会让它登场亮相。说实在的,这样做有显摆之心。后来才明白,这样做并不好,因为引用要恰当、自然,不能生搬硬套。强扭的瓜不甜么。现在的学生写作文,也爱那样强扭,比如来个题记什么的,不过是一个绣花的枕头。这大概跟年纪有关,为赋新词嘛,在写作上,总有那么一段时间爱这么“拉郎配”,过去了也就好了,好多人回头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都会觉得难为情。

当然,老师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多年来,我在各种大小征文比赛中看到了大量的题记和所谓的好词好句,我想,这跟老师平时教学时强调不无关系。一窝蜂不是好事情,几亩麦田,哪株麦子好看?麦田里突然飞出一只鸟来,总能成功吸引我们的目光。写作文,写鸟,少写一样的麦子。

【二】

第二种“借东西”叫化用。

这一点,我借古诗的用典来说明。比如,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之后,“庄周梦蝶”成了典故。好多诗人都用了它,但又各不相同,各有滋味。

陆游:梦魂不接庄周蝶,心事肯付张绪柳?

罗隐:此物那堪作,庄周梦不成。

徐夤: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李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一句印象深刻的话,若想把它写进自己的作文里,得用自己的话把它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原文照抄。比如朱自清散文《春》里有一句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牛毛、花针、细丝,这些比喻我们也能拿来用,但不能把原句抄进作文去,那是朱自清的话,不是我们自己的话。

【三】

第三种“借东西”,叫借桥过河。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就是借了海明威的“偷窃”二字。读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它激发了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这两个字,就是一座桥,我借着它,过了河,看到了一片不一样的风景。

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往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心人总能捕捉到它。或者说,在我们的心里藏着好多作文,好似一个矿藏,需要一把钥匙打开门,作文才能开发出来。而一个词、一句话、一张图,给了我们这把钥匙,给了我们启发,让我们思考,作文自然就出来了。

这“借桥过河”,也可以用“顺藤摸瓜”来解释。先发现“藤”,如“偷窃”二字,再顺着摸过去,“瓜”就在了,如这篇文章。

【四】

第四种,其实作文的内容就是借来的东西。这是一种方法。

在《汪曾祺谈创作》中这么一回事:人家问高晓声他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他说:“我要能把主题告诉你,何必写小说,我就把主题写给你就行了。”(载1991年第4期《写作》)

估计有人不同意高晓声的话,因为我们习惯主题先行,习惯作文要有中心思想,不然便觉得不知所云。不同意没关系,我引这句话是用来说明“作家借小说把主题告诉读者”。这话有点拗口,我再举个例子,比如:我教训儿子,做人要诚实。光凭“做人要诚实”这五个字,能起到效果吗?就跟作文里写“我痛死了,痛死了”,读者能感受到多痛吗?不能!必须借“针扎”之类来证明“痛死了”。所以,讲“做人要诚实”,我必须给儿子讲一个具体的故事,借助它,让儿子具象地了解做人为什么要诚实。这就是“借东西”,小到句子,大到篇章,都是这个理。

在写作中,“讲道理”是要借“摆事实”来证明的。可以像寓言那样来一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什么道理”,也可以不点出道理,事实在了,道理跑不掉的。

陆生作:作文如做梦

陆生作:作文怎么写动作

陆生作:写作文,最好能学会“金蝉脱壳”

陆生作:作文要的不是“真实”,而是“真实感”,以及其他

陆生作:如果没有了网络,我们还能写作文吗

陆生作:写作文要有底气

作文的“真情实感”是一句空话

学生作文写假话、空话、套话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