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读写训练,课文《妈妈睡了》,有点怪

今天我们把课文第7课《妈妈睡了》,第9课《黄山奇石》,第10课《日月潭》摆在一起讲。
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它们的结构是一样的,都适合用左手作文法去理解,或者称之为总分总结构。但是,这三篇课文又各有不同。
(略)
当我们用左手作文法去衡量这三篇课文的时候,既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结构,也能够发现它们的一点小缺憾。相对来说,比较一下,这三篇课文中,《黄山奇石》是最完整的、最稳当的。
《妈妈睡了》这一篇,缺少了小拇指,缺少了总分总的第二个总,应该最后再加一段:妈妈,睡吧!——这样的话,就完美了。整篇文章的结构会更加完整。可能在选作课文时,把这最后一段删掉了。
但从语言上来说,《妈妈睡了》这一篇是最好的。一会儿会举一个例子。
(略)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小巴掌童话》

就是下面这一本

▲先看《妈妈睡了》
第1点。
这篇课文暖暖的,讲母子之间的情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孩子的乖巧。但是呢,我觉得,它的叙述者稍微有点问题,不太合理。一篇文章,有作者和叙述者,有时候两者合一,有时候两者分开。《妈妈睡了》作者是张秋生,他写这篇文章时是个大人了,而叙述者是个孩子。我们从第1段“妈妈哄我午睡”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我”还很小,也许才“午睡(5岁)”。“我”这么小,不可能会写这么好的文章,不可能有这么深的觉悟。所以,“我”这个叙述者还很小,甚至幼稚,跟文章内容的成熟比起来,是不匹配的。
但是,以孩子的眼光来叙述这样一件事情,这是一个视角问题,很巧妙。很显然,这是作者张秋生深思熟虑过的。写作文,选一个叙述者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叙述者,掌握的信息不一样,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一样。这告诉我们,选叙述者要慎重。
我们再来思考:这个孩子会不会是张秋生本人呢?这个故事发生在他小时候,他长大了来回忆这个故事。我觉得也有这个可能,至少具有可能性。如果真是这样,如果张秋生以回忆小时候这样的方式来写文章中的这些优美的语言,那么,内容的丰富、观察的仔细、情感的饱满、思想的觉悟,就跟作者匹配起来,我们就会觉得很自然。
第2点。
《妈妈睡了》是张秋生的一篇童话。
童话的主人公,当然可以是人物。可是,作者写这篇童话时,他设计的主人公——这对母子,会不会是动物呢?
我在当当网上看到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妈妈睡了》,它的封面是两只狐狸——狐狸妈妈在睡觉,小狐狸醒着,睁着眼睛依在一旁。如果两个角色不是人,而是狐狸,那么刚才提到的那个视角问题就可以忽略掉,因为童话当中无所不能。
但是,我们看课文中的句子:妈妈有弯弯的眉毛,有乌黑的头发。——似乎,这又是一篇真人真事,写人的文章,散文,并不是动物角色。课文的配图也是人。
而在湖北美术出版社这个绘本封面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狐狸妈妈的眼睛上画了一条弯弯的眉毛。插图作者这么画,大概就是为了与文章内容对应起来吧。好像有一种眉毛就叫狐狸眉,不知道是不是弯弯的。而且,原文中没有写到“乌黑的头发”,而是“细软的头发”,大概选入课文时才改为“乌黑的头发”,就是为了增强人的特征,暗示读者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人。
童话当然可以以人物为主角,比如《皇帝的新装》就是人物,《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常人体童话。但是,如果说《妈妈睡了》这篇课文是童话,我读起来就是没有童话感觉,我只觉得它是一篇写人记叙文。
我们通过这样的比对、分析,我们从细节去看这篇课文,是不是觉得它是一种混合体,被改动了之后,有点怪怪的?我觉得还是把人物(这对母子)看成狐狸妈妈跟一只小狐狸更好,这样更适合一个童话,更符合我们理解上的一个童话。虽然童话是假的,但是母子的情感是真的,来源于生活的原型也是真的。这样,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接受度也会更高一点。
以上所讲,只是我个人感受,不一定对的。我归纳为两个问题一点思路,供大家再思考:
(1)“我”还在妈妈哄我午睡的年纪,“我”会关注到睡梦中的妈妈美丽、温柔、好累?“我”有“她真该好好睡一觉”的觉悟?难道正因为“我”的超常,《妈妈睡了》才成了一篇童话?
(2)这篇文章的主角,这对母子,是人物,还是动物?你觉得哪样合适?
(3)一点思路。童话与真人真事的区分,有时候是这么小。有老师问我:学生写多了想象作文,写多了童话,好像生活作文就不会写了?——我觉得两者是不矛盾的。把动物改人物,改到合理就好。因为,不管人物还是动物,都只是故事剧本的表演者,人物要抓特点,动物要懂物性。所以,教作文学作文,最好先从结构入手,比如左手作文法。
当然《妈妈睡了》有很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用字、观察、以外写内 内外结合)
比如第2段最后一句: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这个“睡”字用得多好!我们历史上、典故中,有不少一字师。一个字用得好,甚至能够把一篇文章救活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才算早梅啊!我们有个词叫一锤定音,在作文当中,我觉得一“字”定音。作文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起到它应有的效果,钢用在刀刃上,字用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除了用字,这篇课文当中,还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观察,一是内外。
“我”讲述妈妈睡觉时的状态,“我”观察得很细,眼睛怎么样,眉毛怎么样,微笑怎么样,汗珠怎么样,都写到了。
“我”不仅观察房间里面,也观察了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这一句拟人的景物描写,或者说是童话式的景物描写,写得很美。“我”既写窗内的事情,又写窗外的事情,这样结合起来,就很好。虽然看起来这是宕开去的一笔,但写这个景色实在是有原因的,因为“妈妈全都听不到”这些美妙,因为她太累了。更写出了妈妈的累,更证明了妈妈的累,所以,妈妈,睡吧!
▲再来讲《黄山奇石》
(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