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父亲,就会想起跟随他一生的28自行车
父亲离开我们一年多了。父亲弥留之际,哥哥嫂子尽心尽力,姐姐姐夫全力照顾,老母亲也一直陪伴在身旁,他是慈祥地并无更多痛苦地离开我们而去了。一年来,每每看到以前的合影照片,怀念的思绪会一直萦绕脑海。
父亲参加革命工作比较早。据母亲讲,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抓壮丁,父亲从家里翻墙逃脱,躲过一劫。之后就一直上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县乡政府部门工作。我的记忆中,父亲在原泾阳县政府扫宋公社,原临潼县岳阳公社、何寨公社、零口公社工作,退休于纸李乡政府。我的印象中,他好像一直在乡镇政府中分管农业。他原来的办公室,有很多农业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工具书,不曾识字的我翻阅过其中的彩色插图,到现在脑海也有印象比如瓢虫、棉铃虫等图片,虽然我没有子从父业。
小时候,我们的家庭是典型的“一头沉”,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那是五十多年前对那茬干部的称呼。指一人出外“干事了”、“工作了”,但大本营的家却岿然不动:父母、老婆、孩子在农村,重头还在农村,人们把这种家庭结构的干部,形象地称作“一头沉”。所以,逢年过节、农忙时节,父亲会从百八十里外工作地回家,看看家里是否一切都好,带些钱和紧俏物资回家贴补。虽然父亲算是“国家的人”,贴补家里的钱似乎一直难以填补家里老人看病、穿衣、吃饭等开销。我的印象中,家里一直处于经济紧张的状态。
父亲从工作单位到家来回,几十年如一日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辆28式自行车。那辆自行车,是父亲一生唯一的代步工具,如同我们现在的私家车。那辆28式自行车是辆普通的自行车,却又极不普通:车子的后面,父亲加装了一个可以两侧驮载箱子及包裹的架子,类似于邮递员的自行车后座。我记得父亲每次回家,自行车后面总是大包小包的行李。去下行李后,父亲每次都要把它擦得干干净净,并给链条上加些油,保持良好的车况。
母亲忆及父亲骑自行车回家,经常泪眼涟涟。说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回家,路遇大雨,他被浇了个透,衣服全湿了。在一个人家躲雨,人家用火给他把衣服帮忙烤干,雨停后,父亲继续赶路回家。母亲谈及父亲的这段往事,一是念及父亲年轻时为了这个家,也是操碎岁了心;二是提醒我们子女,现在过上了好的日子,不要忘记勤俭持家。
犹记得小时候不懂事,坐父亲的自行车,一只脚放进行进中的后轮,父亲急忙停下来,后悔自责。再后来,他给自行车后轮处两侧加了防护网,我有了那次教训,以后再也没有被夹过。
小时候学自行车,也是趁父亲回家的时候,偷偷把他的自行车推出去,在马路上学习练车。那时马路上也没有汽车,学起来很安全。父亲的28式自行车,对小时候我们来说太大了,因为个子小腿只能穿到大梁下面骑,双腿弯曲,“掏着”学车。起初轮盘只能蹬到一半便开始回回来,当时我们称之为“打半轮”,这样磕磕绊绊地骑上一段时间,就慢慢摸索着能“打全轮”了。没有大人扶车,自己练习,摔了不少跤,也把自行车一侧的脚踏摔歪过,骑的时候回刮着链条护板,刺啦刺啦直响。当然,父亲会责怪,但却不追责,他自己会修好。
父亲的自行车换过几辆,但永远是28式自行车。他退休了,住在乡下老家,去单位领工资,交党费,都是骑着他的28式自行车。直到年近八十,他还经常骑着28自行车去别处。有一次和母亲通电话,说父亲骑自行车好像和别人碰撞摔过,就再三提醒,请父亲不要再骑自行车了,他才不再骑了。
父亲九十二岁离开我们,除了自己规律地管理自己身体外,一辈子把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对身体的锻炼不无关系。
我参加工作后,也买过自行车,但那只是周末买菜、就近办事的交通工具,也不曾像父亲一样,骑行那么远的距离,作为他自己的唯一交通工具。有了私家车,也经常例行保养,似乎更能明白父亲他一辈子的交通工具28式自行车的情怀。
现在,自行车也很少是年轻人的代步工具。一般家庭也不再购买自行车,共享单车解决了人们近距离的代步工具。年轻人更多时候是把自行车作为锻炼的器材,大多人不再对自行车有像私家车一样的感情。
怀念父亲,就会想起他的28式自行车。
(作者系陕西临潼籍在上海海关工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