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时期周边有哪些蛮族部落

罗马周边的“蛮族”

罗马强盛之际,帝国四周聚居着许多游牧或半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三大集团。罗马人把这些“非罗马人”蔑称为“野蛮人”或“蛮族”,尤如当初古希腊人把包括古罗马人在内的“非希腊人”称之为“异邦人”一样。这些“蛮族”还处于原始状态,受到先进的希腊罗马文化影响较少,但是其内部长期形成的原始习惯法,对于维持其社会稳定和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后来对欧洲中古封建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尔特人

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已经分布于现今法国、西班牙、爱尔兰、不列颠、瑞士、北意大利等西欧的广大地区。罗马人把法国地区的凯尔特人称为“高卢人”,所以“高卢人”就成了凯尔特人的代称。起初,凯尔特人居住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在今天的捷克、斯洛伐克及其邻近地区,后来向四周扩散开来。其中一支向东发展,经巴尔干半岛至小亚细亚,建立加莱喜亚国(Galatia)。

凯尔特人器物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侵入罗马,焚掠而还。后来罗马人对凯尔特人转守为攻,公元前121年占领高卢一部分。共和末期,恺撒征服高卢全境(58~51 BC),并设立高卢行省。奥古斯都时代,罗马人占领全部西班牙,克劳狄皇帝在位时期又征服不列颠。这样,凯尔特人大部为罗马人所征服。

罗马人与凯尔特人交战

在和罗马人接触时,凯尔特人的社会组织尚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其中发展较快的高卢人在罗马人入侵前夕已处于氏族末期。由于受到先进的罗马文明的影响,被征服的高卢人逐渐过渡到阶级社会,变成罗马奴隶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部高贵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代之以拉丁文,还接受了罗马文化,但北部高卢森林地区仍然保持着旧的社会关系和凯尔特方言的残余。于是,土著的高卢人与外来的罗马人相混合,共同组成了高卢—罗马部族社会。

凯尔特人器物

斯拉夫人

公元1世纪,日耳曼人开始充当罗马人的雇佣兵和仆役,继而,他们又将大批被其俘获的斯拉夫人售予罗马人作为奴隶。久而久之,Slave(奴隶)这个名称便“斯拉夫” 诸民族的称谓了。斯拉夫人是罗马帝国北部境外的一个游牧民族。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斯拉夫人各支均源于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普里佩亚特沼泽地。

绿色部分是斯拉夫人的范围

他们居住在森林中,经营原始农业,狩猎、畜牧在生产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使用的农具多为木制,铁器不多,手工业不发达,甚至连制陶业也未得到独立发展。虽然他们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从墓葬中可以看出,已经产生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公元2世纪,塔西佗和托勒密两人已提到了斯拉夫人中的凡纳第人情况。由于他们和罗马人没有多少直接的接触,古典作家对他们的记载很少。斯拉夫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东、西、南三支。(1)东斯拉夫人居住在第聂伯河中游和上游的森林地带,他们不断向东扩张,逐渐广泛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等广阔土地上。据罗斯最早的编年史《往年纪事》记载,东斯拉夫人共有30多个部落。在拜占廷作家的笔下,“安特人”是东斯拉夫人的祖先,6世纪时基本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家长制奴隶制刚刚出现,但在经济生活中不占主导地位;他们还与拜占廷、东北欧、中亚保持着贸易联系。

斯拉夫人战士

(2)西斯拉夫人居住在第聂伯河以西、奥德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约公元3世纪开始向邻近地区扩展,特别是从东北部进入捷克,使捷克地区斯拉夫化。

(3)公元6世纪初叶,斯拉夫人部落大规模南下,到7世纪初叶几乎遍布巴尔干半岛,并有不少移居小亚细亚。南下到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称南斯拉夫人。

日耳曼人(Germane)

日耳曼人是“蛮族”世界中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集团,在摧毁西罗马帝国和建立西欧封建制度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日耳曼人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性格勇猛。公元前后,他们居住在东起维斯瓦河,西迄莱茵河,南及多瑙河,北到波罗的海这一广阔地带。

罗马帝国的分裂

公元前1 世纪,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容纳蛮族的迹象,而日耳曼人很早就和罗马人有了交往。罗马庄园里有很多日耳曼人充当奴隶或隶农,军队中也有许多日耳曼人服役。日耳曼人往往以部落为单位,结群进入罗马境内,并经罗马准许以“同盟者”的身份定居边境地区。在必要时他们由首领率领,为罗马作战,罗马文明也通过他们传播到边境之外。

在民族大迁徙之前,北欧日耳曼人因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划分为许多小的民族集团。每个集团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公元4世纪时,日耳曼人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由若干小民族集团组成的东、西两大日耳曼人集团之间。东日耳曼人主要指哥特人(Goths)、汪达尔人(Vanders)和伦巴德人(Lombards)。

查理曼大帝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

他们来到与西北欧迥然不同的遥远的潘诺尼亚 平原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带,主要以游牧为生。西日耳曼人主要包括撒克逊人(Saxons)、苏维汇人(Suevi)、法兰克人(Franks)和阿勒曼尼人(Allemani)。他们从自己故乡的南部移入自然条件与之相近的地方,长期留居,以农业为生。日耳曼人是一个包括多种族群的民族,其中的哥特人又分为东、西两个集团。东哥特人(Ostrogoths)分布于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西哥特人(Westgoths)则集中在多瑙河下游。

哥特人的政治组织相当完整,由被称之为“王”的部落联盟领袖统一领导,比其他日耳曼人先进。因此,征服了南俄草原的哥特人,在AD 4世纪中叶以前,能够成功地抵御其他民族的进攻,成为了这个地区居统治地位的民族集团。在整个4世纪,哥特人与罗马帝国接触频繁,经济文化的交往较多,这其中既有和平友好,也有敌对冲突。

公元前 1 世纪中叶,恺撒率军征讨高卢地区的凯尔特人时,接触过一些西日耳曼人。约公元前49 年,他在《高卢战记》一书中分记述了日耳曼人的有关情况。在谈到与罗马人接触最多的苏维汇人时,他说苏维汇人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但对农业“并不特别热心”。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靠狩猎和畜产品,而非农产品。

凯撒大帝雕像

土地为公社所有,公社成员使用土地只限一年,第二年必须转移到新的地段;他们尚未完全定居,过着半流动的生活,这也说明农业尚未成为占压倒优势的生产部门。恺撒强调日耳曼人财产平等,没有奴隶,交换极其少见。战时选出军事领袖,领导作战。军事领袖有亲兵队,跟随左右,共同作战。但是,他也指出日耳曼人中出现了某些原始公社解体的征兆,如苏维汇人中已经分化出贵族阶层,掠夺战争也经常发生。

约一个半世纪后即公元98年,罗马杰出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写成了《日耳曼尼亚志》,书中详细记载了日耳曼人各个部落的分布、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物质文化生活。这时,日耳曼人已经停止习惯性流动,即从一年一度的迁徙走向永久性定居,居住在简陋的小木屋里。农业在生活中占的比重比恺撒时代有所增加,但畜牧业仍占重要位置,牲畜依然是财富的尺度。塔西佗说“日耳曼人的土地是按照价值划分的”,显然他们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贵族和富人往往占地多,且占好地。

塔西佗

普通人和一般战士占地少,而且多是坏地。这说明日耳曼人内部开始出现社会分化。交换有了发展,特别是与罗马帝国接壤的地区,交换发展得更快,表明社会生产力有了提高。塔西佗证实日耳曼人存在奴隶,主人把份地交给奴隶耕种,并且还给他必要的生产工具,只征收一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但日耳曼人奴隶的地位与罗马人的隶农相近。此外,日耳曼部落中还存在债务奴隶,这说明日耳曼人的阶级分化已经开始。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提到的“王”,实际上只是蛮族人的军事领袖,并不具备国王的权力。

他认为,战时军事首领指挥战役,具体战斗则由各氏族部落酋长领导。军事首领、贵族议事会和民众大会,构成军事民主制的主要机构。军事首领由贵族议事会的长老主持的民众大会选举产生,当选者多为作战英勇的显贵家族出身的人。战时,军事首领号召成年男子参加,应召者向首领宣誓效忠,武器、衣食由首领供给,首领还有义务保护亲兵。官兵结成主从关系,所得战利品,共同分配。临阵怯懦、贪生怕死,被视为奇耻大辱。如果首领战死,而亲兵生还,亲兵会带着毕生洗刷不掉的耻辱,无颜见故乡父老。

日耳曼战士

日耳曼人首领和亲兵的关系,实际上是中世纪西欧封君和封臣关系的胚芽。日耳曼人的性道德纯洁,盛行一夫一妻制,几乎没有离婚现象,极少发生通奸行为。塔西佗认为,“她们的婚姻制度倒是非常严密的,在他们的风俗习惯中没有比这个更值得赞扬的了。他们大概是野蛮人中唯一以一个妻子为满足的的一种人。”关于日耳曼人的宗教,恺撒和塔西佗都是带着罗马人的有色眼镜来看的。

他们用罗马神的名字称呼日耳曼人的神,这显然会造成名不副实。古日耳曼人可能来自斯堪的纳维亚,所以他们的宗教信仰与崇奉爱达神的斯堪的那维亚宗教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因而在宗教神祗方面也有所反映。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大陆欧洲的日耳曼人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神祗和信仰。

日耳曼战士作战图

他们信奉的主神为奥丁,是创造人类的天神,是保佑胜利的战神。奥丁神的配偶弗利亚是婚姻和家庭的保护神,敦那尔则是雷电之神。这些就是许多日耳曼部落的主要神祗,这些部落神的名称一直保存在日耳曼人对星期的称呼之中。从土地分配制度、军事民主制度、婚姻制度等内容来看,日耳曼人已经处于阶级社会的门槛上了。

一个日耳曼人家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