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白海棠》赏析
作者:风剪素缘(潇潇)
《咏白海棠》是大观园众姊妺结成“海棠诗社”后第一次吟咏。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迎春限韵,惜春监场。
在黛玉的提议下,他们根据各自的性情爱好取了在诗社作诗的别号:李纨是“稻香老农”,薛宝钗是“蘅芜君”,林黛玉“潇湘妃子”,贾宝玉是“怡红公子”,贾探春是“蕉下客”,迎春和惜春分别是“菱洲”“藕榭”,后补的史湘云是“枕霞旧友”。
诗成后,大家一致认为黛玉的“风流别致”,李纨却以宝钗的“含蓄浑厚”当为第一,探春表示赞同,宝玉则为黛玉不平,正所谓“於我心有戚戚焉”者也。第二天史湘云到来,又和了两首,众人看了俱称赞不已。
这一组吟咏也是红楼梦中第一次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众姐妹思想、情趣和品格的自我写照,同时还隐示了她们各自不同的结局。与其说这几首诗是“咏白海棠”,倒不如说是他们在对各自命运和志向的咏叹。
探春笔下的白海棠具有高洁的精神和纯净的肌骨,其中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活脱脱体现了探春“顾盼神飞,见之忘俗”、“才自精明志自高”不让须眉的远大抱负。
宝钗这首诗完全就是凝重端庄、洁身自好、恪守妇德的淑女的化身。“淡极始知花更艳”是宝钗“极爱素雅”的性格特征的阐发,珍重“芳姿”已经到了白天也要掩着门的程度,也正是宝钗“安分随时”、“罕言寡语”的性格刻画。
宝玉的这首吟咏同时暗喻了“体丰怯热”的宝姐姐和“病如西子”的林妹妹这两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子,也表达了宝玉理想中的爱人应兼具薛林二人之美。
黛玉之诗往往“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其中“半卷湘帘”和宝钗“珍重芳姿”形成鲜明对比,是黛玉性格中任性使情的真实写照。“同谁诉”则说明了黛玉孤身一人寄居贾府,万事不得与人倾诉的悲苦。
湘云的诗表现出她是一个性格开朗,随分自解的女孩子。读者多以“自是霜娥偏爱冷”一句再次暗喻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最终结局。其中“秋阴捧出何方雪”暗示了宝钗的到来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开始,“人为悲秋易断魂”是对黛玉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无奈虚廊夜色昏”又是对宝钗晚景的不尽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