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有时候并非美德
自古至今,我们接受的正统教育都是要求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能说假话。但是很少人能做到一辈子实话实说,因为实话也要分时间场合,不合时宜的实话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以致与提倡实话实说的初衷相违。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甚至出于善意、鉴于大局必须要说假话。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三国演义》中,杨修很有文采智谋,经常能猜中主子曹孟德的心思。一次曹操攻打刘备进退两难之际,随口说了句“鸡肋”的夜间口号,杨修立刻明白曹操有了退兵之意,便叫军士收拾行装,恰好被夏侯惇看到并问询,于是杨修向夏侯惇说了实话,夏侯惇也赶紧回营做退兵准备。曹操知道后大怒,以祸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杨修该死吗?该!这样的事情你知道也就罢了,自己做些准备也可以,但是不该自作聪明说出去,毕竟进兵还是撤退需要主帅统一号令、按部就班进行,你提前泄露出去,何况跟随的主子是这位大名鼎鼎的曹阿蛮先生,不死才怪。
仍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打袁术久攻不下,十七万兵马粮草接济不上,仅够一日用度,曹操让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以小斛给兵士分粮,引起嗟怨,于是曹操说出那句千古名言“借汝头一用!”然后借口王垕贪污军粮将其斩首示众,军心凝聚,最终取得了胜利。孙子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程,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曹操与袁术大兵团打围作战,粮草不济那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大忌,如果消息传出去,引起将士哗变,不用袁术出手,曹操也死无葬身之地。这时候,曹操包括曹营任何人敢实话实说吗?如果实话说出去,那无异于给敌人以武器或者集体自杀。虽然曹操杀王垕计策很卑鄙下作,但是却救了曹操十七万大军尤其是曹操一命。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的一段故事,是所谓实话实说并非在任何场合和时机都是美德或说正确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也是曹操少有的正能量的用计案例。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时值盛夏,一路行军,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曹军将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曹操策马奔向一个山岗,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焦急中突然灵机一动,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出处。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他虽然说了假话,却是从大局出发,却无论主管还是客观上都是做了正确的选择。
所以说,诚实没错,但是所谓“德之大者,不拘小节,”实话,并不一定要实说,还要看场合、时机。立场正确却因为说了实话致国家、人民以及自身于危难的人是愚蠢;以诚实的名义居心叵测扰乱人心、破坏大局甚至直接给敌人输送软武器自毁的人,却是天地难容的大奸大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