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自以为是的执着,才是人生行走的负担
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换一种角度来说,这个世界其实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是因为内心的妄念和思虑所遮蔽,挡住了我们的视线。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有一天孔子去楚国,路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的人在捉蝉,好像拾取一样容易。
孔子问他:“你有成熟的技巧,还是有道呢?”
捉蝉的人就说:“我有道在身,经过五六个月的学习,在竹竿头上累叠两个丸子,他们不会掉下来,失败的几率就少了,放三个丸子在竹竿头上不会掉下来,失利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放五个丸子而不会掉下来,就好像拾取一样容易。我捉蝉的时候身体能够一动不动,像一个木桩一样,伸出竹竿,如同枯槁的树枝,虽然天地无限广大,万物纷纭繁多,我的心中只有蝉翼。
我的身心不变而不动,不因纷杂的万物改变我对蝉的关注,怎么能得不到蝉呢?”
这个时候,孔子就对自己的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意思就是说:用心不分散精神,凝聚专一,不就是说的这位驼背的老人吗?
在这个世上,很多美好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对于我们来说,平凡就已经是值得庆幸的人生了,但是很多人却发现不了平凡的美好,一味追逐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富贵和名利。
孰不知,富贵只属于极少部分人的,当一个人去贪图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外物时,必然会产生痛苦,正是因为名利对自己产生的诱惑,挡住了我们看出平凡美好的觉悟。
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一个人去徒步流浪,背了一包很沉重的石子用来铺路,身上又背着装满水的袋子,两只手又拿着石头,头上又顶着一个大南瓜,特别吃力的往前走。
他走得很痛苦,不断抱怨命运艰难,抱怨着生活折磨。
走了一段路之后遇到了一个农民,农民问他:“流浪的人,你为什么不扔掉自己手里的石头?”
这个时候流浪汉才把手里的石头扔掉。
过了一会,又遇到一个老人,老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你头上的烂南瓜扔掉?”
年轻人这才发现,自己一直带着南瓜行走,于是索性扔掉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遇到一个老人从田里走出来,他就非常惊讶的说:“孩子呀,你怎么还背着一袋石子和一包水呢,你身边就有干净的小溪呀。”
听到这里,流浪汉才恍然大悟,倒掉那包已经变味的水,然后把石子也扔到了路边。
当他丢掉所有的负担之后,才觉得自己轻松而愉悦。
这是一个非常通俗的故事,但是其中的道理却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因为我们总是带着自以为能用得到的负担前行。
比如说头上顶着的南瓜,我们觉得可以当做自己的食物,身上背着一包已经臭掉了水,又背了一包石子,当我们自以为能够在路上用到这些东西时,却不知道路上随处都可以遇见。
路边的溪水比你自己带的要清澈干净甘甜,路上遇见的食物比你头上顶的南瓜要新鲜,而你却因为丢不掉自认为有用的东西,而活得越来越累。
道家思想一直强调“有和无”的智慧,自认为有用的东西未必有用,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存在之中,才有我们真正祈求的幸福。
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只是执念于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受到这些欲念的遮挡,而忽略了真正甘甜的溪水和路边美好的风景。
《菜根谭》说: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慈悲的心,维摩居士和刽子手之间也没有什么区别,人间处处有真正情趣。豪华府邸和茅草屋也没有什么两样,差别的只是人心被欲念和私情所蒙蔽,而错过了慈悲心和真趣味,看起来只有咫尺,实际上已经相差万里。
放下自己内心自以为是的知道,才能看见真正看不见的人生,我们更要明白,自以为是的未必是对的,顺应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文|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