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和黄芪,为什么要配在一起?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记载了当归补血汤,此方由当归、黄芪配伍而成,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治疗血虚阳浮发热证,亦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之一。

01

当归、黄芪药对的方剂配伍理论

当归补血汤由当归、黄芪组成,是补气生血的核心药对,主治血虚发热证。
其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肌热面红,舌淡,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疮疡破溃,久不愈合;或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证。本证因内伤劳倦,阴血损耗,血虚阴不维阳,阳气浮越于外导致。因血为气之母,阳气赖血之运载以行周身,若内伤劳倦导致阴血亏损,阳气失去血之依附,必致其漂浮行散无所归。血藏气者,然而气属剽悍滑疾之性,散聚不定,行而不止。如果血不能藏气,也就是中医所载血不能载气,往往会导致气随血脱。
故治疗上,张秉成在《成方便读》指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又云:“盖此时阳气已去里而越表,恐一时固里不及,不得不从卫外以挽留之。”所以治疗上应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然就解除了。本方重用甘温之黄芪,一者取其大补元气以固表,使阳气不再浮越于外,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且气旺血充,血旺则气有依附,使阳不浮越,其热自解。
二者取其益气补中,补养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三者取其益气摄血,则阴血自可归经。少佐当归和营养血,使血能载气,不致阳气耗散。芪归相伍,不仅能补气生血,益气摄血,亦可益气活血。然为何不用熟地或阿胶之类补血之品与黄芪配伍呢?盖其二药滋腻碍脾,使脾胃生化无力,无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而当归为血中之气药,与黄芪配伍不仅补气生血不滞血,又无碍脾胃运化之虞。因此,黄芪、当归配伍构成补气生血之剂的核心结构,凡属血虚气弱者,均可依此配伍加味应用。

02

当归、黄芪药对的古代文献记载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中医理论认为:气与血不仅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而黄芪、当归配伍能起到气血双补之效,防止出现气血失衡的现象,正如汪昂《医方集解·理血之剂》所说:“当归气味俱厚,为阴中之阴,故能滋阴养血。
黄芪乃补气之药……又有当归为引,则从之而生血矣。”气能推动血行,气滞血液必然瘀阻,芪归配伍,不仅能达到气血双补之功效,还能推动全身气血运行,亦可发挥气能摄血之功用,所以唐宗海在《血证论》卷 7 记载:“此方以气统血,气行则血行……内摄脾元,则下血、崩漏能止。”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此方黄芪大补脾肺之气,配伍当归,可使气血生化有源,故汪绂在《医林纂要探源》卷 7 中云:“此方君以黄芪。黄芪,胃气之主药,胃气盛而后脾血滋,然亦必当归滋之,而后血乃日盛……血生于脾,此方补脾胃以滋之,是为补生血之本。”再者,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此方黄芪五倍于当归,芪归相伍,使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则虚热自止。
故吴昆在《医方考》记载:“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芪则味甘补气者也。”由于本方发热为血虚热郁皮毛不解导致,而黄芪质轻味微甘,配伍当归,可使热邪轻清走表从汗而解,故陈念组在《时方歌括》卷下曰:“此方主以当归之益血,倍用黄芪之轻清走表者为导,俾血虚发热,郁于皮毛而不解者,仍从微汗泄之。”故本方重用黄芪,既甘温补益中焦脾胃之气,又可固护肌表力挽浮阳,使散亡之阳气等危候缓解。
同时,配以少量当归和营养血,使阳气回归有所依。两药合用,体现了补气生血之用药特点,亦可通利血脉而无耗血、动血之虞。以黄芪、当归为核心药对加味化裁而演变出的方剂更是举不胜举,通过补气生血法广泛应用于各科临床治疗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