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连队:一个包子的故事
作者:推诚相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军队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充分体现在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我连二台报务员吕敏回忆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写的这段“一个包子的故事”的文章,诠释了一代代军人如何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传承优良传统,培养军人的优良品质。我的战友们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对这些“小事”记忆犹新,说明这些“小事”对我们影响有多深。
二台报务员吕敏,1973年入伍的上海籍战友
《一个包子的故事》 ~吕敏
那是在1974年初,气候已入冬季。我们几个73年入伍的兵,在石狮后洋师通信教导队报务集训结业,回连队有几个月时间了。这天早上,吃过稀饭肉包早餐,刚回宿舍,忽然听到窗外急促的哨子声,紧急集合了。我随二台的同志们扎上腰带,跑步赶往操场,列队站定。只见指导员林寿长已站在全连的队列前,手里拿着一个包子,正是我们早餐所吃的。立正、稍息后,林指导员讲话了。他举起缺了一块皮的包子说,这是他从泔水桶里发现捡出来的,只咬了一口,完全能吃。质问,为什么丢掉?是谁丢的?这时,操场上一片静默。我在队列中,虽然觉得指导员抓住浪费现象,及时教育是应当的。但认为这样当众追问,恐怕效果不会好。接着,林指导员讲下去了,他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的原话,'同志们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很多是从农村来的,大家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怎么能随便浪费呢?!'当时,我已下过乡,做过工,听了指导员这话,不由从内心生出强烈的认同一感,指导员抓得好!教育得对!
接下来,林指导员又说了一段话,这段话,深刻地影响了我这一生。他说'我们是工农的子弟,艰苦奋斗、艰苦朴素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浪费粮食是同我们的本色不相符的'。'今天我就不追究是谁扔掉这包子了,但这种事情决不容许再发生'。说完,林指导员面对全连,当场张嘴吃下了这个从泔水桶里捞上来的包子。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件事历久弥新,仿佛就在眼前。当年亲身经历,我对林指导员肃然起敬。今天回想,我更是满怀敬仰之情,感恩之心。正是林指导员这堂包子教育课,帮助我在日后较顺利地应对了人生或哲学上的终极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干什么?我能坚定地回答:我是工农的子弟!从劳动群众中来!要为人民服务!从而完成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升华。它又使我以保持工农的本色为荣,每当面对豪华的饮宴,指导员手拿和吃下的那个包子就会浮现在眼前,促我警醒,自觉地远离奢侈,持身清廉。以致不忘初心,而得始终。
连部文书唐钟鹏,1973年入伍的福州籍战友
唐钟鹏回忆时说道:
吕敏所述,历历在目。林指导员在食堂门口就肉包丢弃事件现身说教,印象极为深刻,不要说物质匮乏的当年,即使物质丰富的今天,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的好传统也不能忘,更不能丟!吕敏不愧大法官,是非明确,思想慎密,文字虽简,力透纸背,从中窥见几十年好传统好作风坚持依旧。
封举壁连长与肖明响付连长
据80年代初入伍的战友回忆道,当年封举壁连长针对个别新兵浪费食物的现象,也用相同的方式对连队进行教育。部队的传统教育无所不在,前有林指导员的现身说教,后有封连长的言传身教,一代又一代的部队基层干部用自己的言行,使我军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洒泪送老兵
一阵急促的集合号响起,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急忙翻身下床,穿戴完毕冲到门外。天还没有亮,寒风凛冽还飘着细雨,不禁打个寒战。队伍集合完毕,廖班长带着我们新兵赶到连部门口集合。这是1973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五)的凌晨。
全连各排(台)都已带到,连队值班员潘庆同排长整理队伍向连长报告。我们才知道今天是退伍老兵离队的日子,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的新兵班长沈汉辉戴着大红花也在退伍老兵的队伍里,怪不得这两天没有与我们在一起,我还以为他执行任务去了。
天气有点阴沉,气氛有点凝重。连首长讲话后,由68年入伍的老兵严学文代表三十多位退伍战士发言,队伍很安静,不时传来低低的抽泣声,当严学文用哽咽的声音说道:战友们,我们就要分别了,很多老兵已泣不成声,林寿长指导员眼含热泪与退伍老兵一个个拥抱告别时,有的老兵已哭成泪人。我们刚刚入伍一个多月的新兵没有见过这场面,个个面面相觑,有点不知所措,但心里还是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时,与我们朝夕相处十几天的沈汉辉班长过来与大家握手告别,他还是那么魁梧,但军装上已褪掉红色的领章帽徽;大手还是那么有力,但能感觉到有些微微的颤抖。握住他的手,我嘴里嘟嘟说道:班长班长...,你怎么也走啦,眼眶渐渐地红了。十几天来,沈班长白天带我们练队列,晚上与我们唠家常;从叠被子整理内务,系鞋带整理着装...不厌其烦手把手的教我们,他对我们要求严格但又很和气,真是我们的好兄长。很想与班长再相处下去,可怎么突然就走了,再也见不到了,看着沈班长渐渐远去的背影,眼泪不由自主掉下来。
老兵们终于爬上接他们的军用大卡车,车子启动慢慢地消失在晨雾之中,泪水也完全迷住了我们的双眼。
1973年退伍老兵与连队干部合影
2016年我们组织了一次“重聚宝盖山,难忘战友情”的战友活动。当年代表退伍老兵发言的严学文战友随身带来当年的发言草稿。
我们也设法寻找沈汉辉班长,可惜最终没能如愿,希望老班长一切安好!
二台报务员严学文战友
当年发言草稿
敬爱的连首长、亲爱的全体留队的战友们:
可爱的连队:
我们就要告别了。在难舍难分的时刻,我们心情是多么的激动、难过啊!………
忆往昔心潮澎湃,有多少话要对您们讲,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你们对我们耐心的教育和热忱帮助,用三江五湖水也写不完我们对你们的感谢和敬意,在即将分别的时刻我们谨向连首长和全体战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愿你们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取的更大的成绩。
亲爱的战友们,几年来我们共同战斗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友谊和感情。如今我们为了党和革命工作的需要,30位同志就要离开共同战斗多年的首长和战友,回到辞别多年的故乡。
亲爱的战友们,我们是多么想与您们共同战斗下去,可爱的连队我们是多么地不想离开这里,那怕是多停留几分钟也感到精神愉快、无尚荣光。我们虽然离开了连队,辞别了首长和战友,但你们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烙印永远也磨灭不了,我们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
敬爱的连首长,亲爱的战友们:请你们放心吧!我们回去以后一定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著作,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把自己投身于三大革命斗争中去,以实际行动听党的召唤,决不辜负党支部连首长对我们的耐心培养,决不辜负战友们的热心忱帮助和殷切希望。我们一定努力生产,响应毛主席“广积粮”的伟大号召,多打粮食,加强战备支援前方。假如帝修反敢于侵犯,只要党中央、毛主席一声号令,重返前线和战友们战斗在一起!
战友们:我们就要分别了,让我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并肩前进!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首长和同志们再见了!
致革命敬礼
全体退伍战士
1973.2.17于前线
43年了,草稿纸发黄了,但战友的真情还在!就像严学文发言中所讲 “我们虽然离开了连队,辞别了首长和战友,但你们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烙印永远也磨灭不了,我们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
二排长潘庆同
潘排长回忆当年时写道:当时我是连值班员,我们的林指是一非常注重感情的人,在当时的现场,他的泪水也和我们一样,在和你们老兵一个一个拥抱告别的时候,真是泪流满面,难过极啦,我跟在他的身边劝他也无济于事,那场面谁也都会流泪的。
2016年战友聚会时,严学文战友与台长封举壁热情相拥。
严学文战友与老战友激动相见
48年了,再重温当年的感动,心情还是不能平静,那战友情深的场面,永远刻在我们的心里。
1975年退伍老兵与连队干部合影
1980年退伍老兵与张之烧指导员合影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年年新兵变老兵,老兵要退伍。但永远不变的是官兵一致、亲如兄弟的优良传统。
我们连队的那些事~初到连队
1972年12月下旬,我入伍来到原福州军区守备三师十团,经过一个多月的新兵营生活,于1973年1月底与三十多名分配到通信连的新兵一起,来到了晋江县石狮镇附近的宝盖山上的通信连营区。
宝盖山上有座当地著名的姑嫂塔,连队的营区就在姑嫂塔下南侧一块不大的平地上。两座苏式营房并排而建,座北朝南,营房前面是一块操场,操场的西侧是饭堂,东侧是团通信股的仓库,在操场左下方还有一座平房,是电台一台和修理所的住房;在操场的右上方有一座单独的房子,是总机房。这几座建在山坡上的一层营房呈U字型,南面就是一马平川的晋江大地,天气晴朗时可以隐隐约约看远处的金门岛。
那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三十多位新兵身穿崭新的绿军装,背着被包扎着腰带,在罗自力付连长的带领下,分乘两辆解放牌军用大卡车来到宝盖山上的通信连营区。连长雷春根、付连长徐安民;指导员林寿长、付指导员曾文金等连队领导已在操场迎接我们的到来。雷连长,江西丰城人1964年入伍,干练威严,讲话简单扼要。林指导员,福建闽侯人1961年入伍,身材挺拔,说话声音洪亮。徐付连长也是1964年入伍的江西丰城人,曾付指导员也是1961年入伍的福建闽侯人。巧了,正付连长,正付指导员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
雷春根连长
由于退伍老兵还没有离队,我们新兵没有下到班排,而是集中学习训练,住进操场东侧的通信股库房,由四班长廖明友负责新兵排。我班有11名新兵,分别来自福州、武汉和山东。班长是沈汉辉,来自通信班,是69年入伍的福建诏安人。
前排左三为沈汉辉班长,后排中间为廖明友班长
宝盖山海拔不高,如果在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日子来到山上走走看看,还是很惬意的。但山上条件不好,长住在此就比较艰苦了。山是石头山,植被很少,风沙常伴;山上缺水,连队百十号人用水靠打井过日子;徒步爬山汗流浃背则是家常便饭;春季绵绵细雨,阴冷潮湿;夏季台风肆虐,经常钻坑道避风。
第二天早上我们就跟随连队出操,原来百十人的连队,突然增加了三十多名新兵,队伍浩浩荡荡,老兵们都很好奇地注视着我们这批新兵。随后几天排长、台长们经常光顾我们新兵排,找这个聊聊、找那个写字看看,后来我们才知道是准备分兵到各排(台),通常先挑电台的报务员,然后才是报话与有线兵。一天晚上正在休息,沈班长进来对我说:“修理所郭技师找你”,我赶快起身迎了上去,看到一个穿着四个兜军装的干部进来,很和善地了解我一些基本情况,问了一些问题。第二天我就被告知分到修理所。
我们一起到通信连的福州同乡有四人,我到修理所、唐兴忠到电台当报务员、唐钟鹏到报话排、刘友榕到通信班。我与兴忠很快就要去军部、师部集训了,我们四个老乡坐在寒风凛凛的操场边互相鼓励,当谈到要在这山上过三年,心里还是有点发怵。但谁会想到我们后来会在山上生活工作五年多时间,我还在通信连这个连队战斗十二年;谁会想到宝盖山会成为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谁会想到43年后的2016年,我们福州几位老乡一起组织了一百四十多位通信连战友开展“重回宝盖山,难忘战友情”的活动。
2016年10月我们三位老乡回到宝盖山上的通信连营区,营区已废弃多年,但我们依然感到非常的亲切。
连队是部队基层的战斗单位,绝大多数的当过兵的战友都在连队生活过,我军的很多优良传统和作风都会在连队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不是写在书里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贯穿在连队生活的分分秒秒。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在一个连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一起流汗甚至流血,少则二、三年,多则七、八年,朝夕相处情如兄弟。
我们修理所三位战友当年就住在后面这座房子
当时我们刚到连队,并没有那么多的感受。每天从吹号起床到出操洗漱,从一日三餐到整理内务,从队列训练到政治学习,从班务会议到熄灯睡觉。我们正慢慢地融入到连队火热的生活中。
那时正值春节,营区也稍加布置,连队宰杀大猪,购买鱼蟹等年货,也吃了年夜饭,也能感受到一点过年的喜庆气氛,但让我们新兵奇怪的是,老兵的脸上并没有多少笑容,喜庆氛围中透着一丝的压抑与沉重。
1973年2月17日凌晨送退伍老兵的一幕,着着实实震撼了我们新兵的心灵,让我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什么叫战友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