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殇”:《心迷宫》

这是2015年最好的中国电影,这是值得在影院观看时起立鼓掌的电影,这是中国电影的希望。

在国产片几乎等于“烂片”同义词的当下,在花钱买票走进影院却看过那么多所谓的新锐导演和知名大导演拍摄的众多无节操无底线毫无诚意还无耻地像流水一般花大钱的狗屎一般的国产电影之后,这部小成本制作的31岁导演的处女作,为整个中国电影国产片赢得了尊严,挽回了脸面,让节节败退的国产片站住了脚跟,从一塌糊涂的污泥里亭亭玉立地长出一朵清新的白莲花,静静地吐着芳香,让热爱电影的人们看到了国产片的希望,谢谢你,忻钰坤导演。

谢谢自编自导自剪辑地导演讲了一个好故事,谢天谢地,如今中国观众走进影院很多时候连这点待遇都很难享受到,我们被各种搏眼球的放映前的狗血宣传已经弄坏了胃口和品味,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敢再期待和要求中国的导演们,他们只是想吸金和自嗨,谢谢忻导演还记得观众。

谢谢导演带来一个《罗生门》高度的好电影,一具尸体是结果,而围绕这具尸体每个人的“心事”才是人性的真实映照,谢谢导演温暖而克制的讲述和表现人性,所有叛逆、虚荣、专制、愚昧、软弱、狭隘、仇恨、欲望、利益的丑陋下面是恐惧,而唯一能帮助人们穿越这恐惧的是善良和爱,人们基于恐惧而撒谎,也因为爱而诚实。

忻钰坤导演在电影同评结束后回答热心观众提问,分享拍摄感受。

而这都还不是我给这部片子满分的最大理由,由于是听导演同评的专场,导演讲述了许多拍摄的花絮,他提到最多的也是深深打动我的是这些:拍摄葬礼办流水席的场面找不到足够多的群众演员,因为乡村几乎已经没人,仅有的坐在镜头前表演吃流水席的人,几乎全都是中老年人,因为年青人都去城里打工了。

片中需要抬棺材,村里也找不到年青人,都是由剧中的工作人员自己来抬的,而拍摄出殡场面导演说几乎不用清场,还是同样的原因:乡村几乎没什么人,尤其是年轻人。

我知道导演说的是真的,去年清明回乡扫墓,去看望乡下的亲戚,表哥是村长,他在外打工多年,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才回来,被村民拥戴当了村长,除了他的能力和威望,村里几乎没有青壮年也是原因,我和妈妈晚上就住在表哥家新盖的大房子里,晚饭时有留守的乡民来串门,也都是老年人,晚饭后出去乡间散步,走了一晚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作家阎连科曾经说我们当代应该有很多大师级别的作家,因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变是前所未有的,可以写的事情太多,可是当下中国没有哪个作家拥有能表达这个时代的能力,因为作家的想象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想,如果他看到这部电影,也许他会知道,中国作家没有做到的事情,中国的年轻导演也许做到了,这里有当下中国的“现在进行时”,也有人性永恒的拷问,在这部影片中,从一具尸体的三次易主,客观上反映了当下中国乡村的真相:城乡之间经济收入的巨大落差,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乡村女性资源的匮乏(除了一个半老徐娘的丽琴,年轻漂亮的黄欢居然还在农村没有出去打工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式微(影片中红白喜事的粗糙潦草既代表着乡村大多数人的收入困窘,也有礼仪的缺失,风俗的简化,人情的淡薄,劳动力锐减影响下帮忙操持的劳力稀少等原因造成……

呜呼!乡下已不再是那个有牧童骑牛横吹短笛,河边有年轻漂亮的小媳妇洗衣服,田野里山谷中有耕作砍伐的壮年男子的乡下,懂得和维持乡间礼仪的老人在逐渐离去,善作各种纯正土特产的乡下手艺人越来越老,而且大多数手艺人的孩子们不愿意继承事业接班,我们所谓的“乡愁”早已无处安放,“衣锦还乡”更像是个尴尬久远的过去时

中国人往上数三代五代几乎都是农民吧,我们是一个悠久古老的农耕民族,乡村的问题几乎就是中国人的问题,如果今天还有人像当年的青年毛泽东那样去做一次乡间走访,写一份《中国农村调查报告》,相信一定会非常有可读性,所以除了电影本身,那些专业人士关注的叙事结构啊拍摄诉求啊演员的可圈可点啊等等,影片本身主题的丰富,背景的辽阔,都是这部片子值得许多人刷了三次还津津有味的众多原因吧。

乡村之殇,在一部有情怀的所谓悬疑片里如此粗糙而又才华横溢地展现出来,击中了猝不及防的我。

三山2015年10月27日于上海,观影后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