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是在意别人的“脸色”?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朴珍英所写。我们为什么总是在意别人的脸色?如果你搞不懂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也就无法正确主宰自己的成长。为此作者做了大量研究,帮你搞清楚“脸皮薄”的破解方法。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三个错误认识,分别是:努力给谁看、努力的动力和连接的来源。

『努力给谁看

一年四季坚守在岗位上的职场人士、深夜还在跟困倦斗争的学子、拼命考取各种证书的职场新人,在我们周围往往不缺乏这样的人。

可是,他们这么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钱,还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仅从价值理论定义这些行为,那拿什么定义价值呢?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们选择努力生活最根本的原因是渴望得到他人认可。

因为按照极端思考法,心理学家曾给一些人做过问卷调查:假设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消失了,偌大的地球只有自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时,他们日常的一些行为还有哪些会保留?

在这个问题下,很多人直接放弃了梳洗打扮、研究学问、努力做自我开发等与衣食住行无关的事情。

无人欣赏,也就没了梳洗打扮;无人支持,也就没了努力开发自我;无人欣赏,研究学问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极端思考法下,很多我们日常必做的事,都成了可有可无的待选项。这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生活的角度。

努力的动力

在大量研究后,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出于有意识或无意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为都是因为感知到他人存在而产生的。

比如,在无人关注的宅生活中,我们洗脸、洗头、化妆等行为,就迅速降低了频率。不仅如此,如果没有人们的关注,我们为了取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也会非常少。

比如,不少人有钱后,依旧努力工作、勤俭节约,比起为了钱,他们更在乎名誉和他人的认可与肯定。

假设积累的财富越多,就越容易招到人们的鄙视和贬低的话,人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渴望财富了。

再比如,人们对音乐、美术都非常反感,那么不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多么有才华,他们也很难选择通过这些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再思考一种可能,有人可以自己造字,并且编排了使用的规矩和文法,还写了好几本书。但是这些书可能一本也卖不出去。因为没人需要这种技能,对它并不感兴趣。

没有了人的支持,我们努力的动力就会变得非常小。

『连接的来源』

对上述内容最直接的证据是来自杰弗里·莱昂纳德利的研究。他发现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与外界的连接,就会感到孤独。这种孤独不仅会给他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会让其感受到比常人更重的寒意。

研究人员让A组实验对象想象自己被他人孤立的经历,让B组实验者想象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经历,随后让各组实验者估测房间的温度。

结果,A组预测的温度比B组低三度。感到孤独的人,比其他人感受到了更重的寒意。

与此同时,在之后的食物选择中,A组的人更愿意选择热咖啡、热汤等热饮或热食。而B组则随意食用,不受约束。

所谓人是社会动物,说的是为了生存而追求他人的认可,渴望被别人接纳,所以我们才会在乎他人的眼光,做出迎合他人的举动。

一旦我们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或被无视,就会感到伤心甚至愤怒。

说到这里,你就理解了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都是非常实在的道理,而不是大道理。因为与外人的连接感,是我们骨子里的。

总结一下,敏感的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意他人的眼光不怪你,这是环境对我们的要求。理解这一点,你就有了一个心理支点,安稳做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