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下公卿4│王嗣宗遗令不分家,其孙王山民为何搬离许昌?
宋初状元王嗣宗,晚年定居许昌。临终留下遗命,要求子孙不得分家。
可是,在他身后,孙子王九龄不但分家了,还迁离许昌,定居于颍州(今安徽阜阳)。
是什么原因,让王山民背离了祖训呢?
王嗣宗家族定居许昌
《大清一统志》称:王嗣宗墓“在汾阳县西南十里”。
民国《政府公报》1918年10月1日号,载有山西汾阳古物调查情况,也称“宋枢密副使王嗣宗墓”在“县西张家庄”。
探讨王嗣宗家族的变迁,必须要确认王嗣宗的安葬地、家族的聚居地。
苏颂《王山民墓志》称:“太师(王嗣宗)在祖宗朝以文学登科甲,以才谋致台辅,蔼然声誉,见于一时。捐馆许田,就葬其邑,子孙复为长社人。”
许田,即今建安区许田村,宋称许田镇,可代指许昌。长社县,则是许州州治所在地,县城即今许昌老城。
这两则说法,理应以宋代墓志文为准。
许昌的王嗣宗墓虽然早已泯灭无踪,但我们可以确认:他原籍汾阳,但居住在许昌,安葬于许昌。在他身后,子孙在这里聚族而居,成了地道的许昌人。
王山民之父王九龄,在兄弟行中有些特殊
王嗣宗对待侄子如同亲生,在他的荫庇下,子侄中官位显达者众多。
《宋史·王嗣宗传》记载:王嗣宗的儿子尧臣为内殿承制,唐臣为太子中舍。侄子舜臣为供奉官、阁门祇侯,禹臣为太子中舍。
我们不知道王嗣宗到底有几个儿子,王山民的父亲是其中之一,名叫九龄,官至感德军节度推官。
尧臣、唐臣、舜臣、禹臣……王嗣宗的子侄显然以“臣”字为辈序。王九龄显然是个例外。
当时,以字排序的弟兄中,偶有例外。有的因未能成年,有的因嫡庶有别,也有中途改的情况。
在王嗣宗家族中,王九龄官位不高,名称有异,是否象征着他在家族中的弱势地位,又从而导致其子王同民移家别居呢?
追求自适,另寻乡闾
《墓志》称,王山民“为人谨介自持,不挠非法,在家无子弟之过,居官为办职吏。”
“无子弟之过”,是一种赞誉,反过来说,强调了一个事实:作为大家族的一员,规矩太多,应酬太多,搏得这样一句赞誉不容易。
苏颂与王山民相知甚深,这样一样评价,绝非空穴来风,一定是听到了对方太多的感慨。
王山民处事循规蹈矩,从越州江阴军酒税做起,直至江州知州,为官近五十年,没有特殊的政绩,也没有什么错处。
退休后,他在颍州“逡巡乡闾,衎衎自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许下多名士。性情恬淡的王山民离开许昌,既可与家族保持距离,也远离了故乡的各种是非。
特殊机缘爱上颍州
颍州在京师东南,水路距离有五百里。
这里地濒淮颍,土地肥沃。“水泉鱼稻之美,甲于近甸,言卜居者莫不先之。故自庆历以来,贤士大夫往往经营其处,以为闲燕之地。”
苏颂为宋代名臣,天文学家
苏颂任颍州知州时,其妻叔、许昌人辛成之辞任鄂州知州,暂居于此,并介绍同乡王山民与之相识。当时,王山民已经在颍州建有宅院。
另有福建人王回,是苏颂之友,也定居于颍州。
四人互为邻里,来往密切。
后来,辛成之因官职调整,回到许昌。王山民则相继通判密州、泉州、安州,知江州,宦旅之中,即使远隔千里,一直留恋着颍州,“遗远宦情,乐此胜慨”。
及至六十六岁那年,王山民告老,终于定居颍州。
他说:“吾里有第,乡有田,而子有禄,可以休矣。”
此时,他已视颍州为家乡。
其后三年,王山民辞世,葬于汝阴县(颍州治所在汝阴县城)旌义乡新安原。
许昌与阜阳的共同特点,是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西湖(阜阳西湖网)
人才散布,顺其自然
王山民的迁居,虽有违祖训,也顺乎世情。人才自由流动,才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所在。
在北宋,许昌与颍州相比,更加开放包容。许昌的公卿之家,大多从各地迁居而来。
如王嗣宗、辛成之家族来自山西,杨亿家族来自福建,桐木韩氏家族来自河北,范镇家族、苏辙家族来自蜀中,范仲淹祖籍在苏州,其妻李氏家族则来自应天。
一旦在许昌安家置业,择定族茔。这些家族的子孙后代,也就自视为颍川人、许昌人。
许昌号称“聚星之乡”,有“人才渊薮”的美名。公卿之家,俊彦之士聚居于此,不断丰富、提升着一座城市的物质、文化形象,留下了丰厚的文明遗产。由此产生的向心力,召唤着更多人前来交游、工作乃至生活。
许昌人才辈出,也必定有越来越多的许昌人活跃于政治经济舞台,走向更加广阔的地理空间。
王山民,就是其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