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现场 ▏黄陂的这个村庄,能在武汉知名,确实有过人之处……

黄陂这个村庄,今年热了起来。

今年,黄陂李集街道的朱铺村突然被挖掘了出来,和黄陂北部的其他网红村庄因为旅游而兴不同,朱铺村之所以能成为表率,一是因为博士回乡做村支书,第二是村委会的职能得到了加强和提升,第三则是强调从“精神”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朱铺村的情况,网上有许多介绍的文章,小编这里就不多谈了,不了解的朋友可以搜索相关文章阅读。
前几日,小编去看黄陂城际公交换乘站的时候(参考阅读:武孝城际,黄陂换乘车站已准备好了,孝感公交何时能过来呢?),发现旁边就是朱铺村,于是小编就围着村子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接下来,各位就请跟随小编的镜头来看这个黄陂“既普通又特殊的村庄吧”
需要说明的是,小编的说明文字,只是忠实描述个人所看到的,或许和真实情况有所出入,或许和您的了解也有所不同,欢迎各位在文章后留下您的看法和批评指正,毕竟小编只是自媒体,多从老百姓的角度观察和看待问题,和官方的讲述自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朱铺村,是一个稍微大点的村庄

黄陂地名中,带“铺”的地方不少,比如甘棠铺、什仔铺,达义铺等等,地名后带铺,古代多指“邮铺”,即传递公文之邮差中途休息的地方,多位于驿路旁边,古代邮铺会设兵舍,有几个兵士驻扎,日常工作就是养好马,接待好邮差(后来,许多村民在邮铺旁边筑屋而居,这些地方也就慢慢地成为了周边的物资集散中心,规模相对较大)
清代,今日之黄孝公路就是当年的主要驿路,位于公路边的朱铺村曾经也是一个小小的邮铺,从卫星地图上来看,朱铺村确实要比周边的村子面积更大(几百户人家吧,这个规模在黄陂,算很大的村庄了)
必须承认,通过这些年的努力,黄陂农村的公路确实修得漂亮,村子里也逐渐变得干净了起来(上次,有个朋友发给小编江夏南八乡的视频,居然还能看到泥巴路,比起江夏南部,在道路上黄陂绝对要强出不少),小编从黄孝公路拐入朱铺村进村马路,新铺的沥青道路路面黑得发亮,道路标线白得炫目(乡村公路,走的车辆少,沥青马路路面维持高黑度的时间比较长,说句实在话,沥青马路颜色乌黑才好看,变灰白以后就和水泥马路没区别了)
村子里的路都不宽,双向2车道,7米左右,这和黄陂其他农村区别不大,但是朱铺村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道路两侧还铺有人行道,这个配置在乡下,一般只有镇上才有,黄陂绝大部分乡下村子和道路连接的地方,最多也就是村民自己铺点水泥路。
村子主干道两侧的民房都重新粉刷过,村子里还建有一座牌楼。更特别的是,村子内道路两旁,还计划建设凉亭,可惜的是只修了一个大概就停了工。
和黄陂其他村庄一样,街道上看不到什么人,偶尔路过的几个都是老人。
朱铺村更知名的,是下面三个建筑。
一个是“党史博物馆”,小编去的时候,入口被栏杆挡着,找了一回,没看到升起来的按钮(后来回到家里一想,或许那个栏杆用手抬起来就行,小编胆子小,不敢去碰这些玩意,怕搞坏了要咱赔钱,呵呵),所以就没进去,远远地拍了照片。
第二是朱铺村新的村委会大楼,和黄陂其他村子规模相同,小编赶时间,也没有进去瞧一瞧。
第三个就是“百姓舞台”,其隔着马路就是村委会广场,相比其他村子,朱铺村人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精神生活(博士村支书确实看出了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精神生活极度贫乏,自然留不住年轻人)。

综述

如今黄陂的农村,在硬件方面有了极大提高,道路是沥青的,村子里有垃圾桶,也有公共厕所(这个需要吐槽一下,回来的路上去过某个村子的公共厕所,由于缺乏维护极度肮脏),房子嘛都是两层小楼,这个水平已经和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农村水平相近了。
但农村的问题也很明显,一个是缺乏产业,不说赚取高薪,一个月工资有个3000的工作都很少,另外一个是精神生活极度缺乏,在家里看电视,上个网,或者打个麻将就是全部的娱乐了,这样的环境如何留得住年轻人呢?
小编觉得吧,像黄陂这样的地方,靠近武汉市区的乡村(武汉将要开工的六环以内)要么搞工业,要么搞精致农业(由于人均只有1-2亩地,光靠种水稻是没办法富裕起来的,要想其他的办法),如果农村人在家门口每年能赚个4万以上,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去汉口打工。
六环以外的农村,或者搞旅游,或者减少农业人口,这样土地才能集中在一起规模化作业,农民才能富裕。
最重要的,每隔10公里,就需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小镇,人口几万人左右,有餐馆,超市、电影院等等设施,随着汽车的普及,未来的农民忙忘农活以后,也可以开上车到小镇上happy嗨皮。
产业要到位,配套要齐全,这样的农村才能留住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