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补阳去寒湿全攻略
一年一度的三伏天又到了,看到朋友圈一片让人抓紧时机驱寒补阳的信息,说是不吃寒凉,热水泡脚,艾灸三伏贴什么的,我们青娥学堂也不能落后不是,总得写点不一样的东西,全面分析一下三伏天的补阳养生道理。
都说冬病夏治,什么是冬病?夏天又如何治?并不是怂恿大家大热天的去吃火锅还不让喝啤酒。这个冬病指的是古人没有现代这么多暖气,电热毯之类的防寒措施,而且吃的也不是那么的顿顿有肉,所以容易被外寒所侵袭,在关节,四肢等体表处形成寒凝,天气一变就容易作痛。
这种由外入内的病,在夏天热气正旺,人体的阳气往外散发的时候,就可以借着这股势头,从内向外的把入侵的寒气排出来,这个时候,就可以内服外敷,以热攻寒。而普通人呢,如果没有外寒入侵,使劲吃伏鸡伏羊,吃火锅,容易造成动风生火,耗损阴液,失眠便秘等现象,因为补阳不是一味的把气往外面散,除非你确实是有湿寒在体表。
所以说,寒气分为在体表和在体内,位置不同,去寒的方法也不一样,不是一句要吃热的不吃凉的就完事了。
首先说,寒在体内的情况,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在脾胃处,一种是在小腹及命门处。
在脾胃的寒气是相对来说比较轻的,这种凉一般是因为体内脾阳渐衰后,再经常喝冷饮,吃凉的造成的,内火敌不住外寒,脾胃的血管就容易收缩凝滞,胃里的食物就比较难下去,一旦多做停留,就容易形成胃溃疡等病。
脾胃有寒的症状是自觉不喜喝凉水,一喝凉水就觉得不舒服,胃的附近摸起来也比较凉,用手捂着会觉得舒服。再就是水肿体质,人比较胖,而且容易浮肿,一般属于脾阳虚,阳虚就容易生寒。
三伏天对付脾胃寒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姜枣汤了,生姜的驱寒作用不仅仅是向外散,也有降胃的作用,配合红枣的包裹,可以让热力专注于脾胃,一些寒凝的血管会逐渐扩张开来,所以也可以治疗胃痛。
生姜最好用土姜,一大块切成片,红枣8颗左右,煮的时候,红枣一定要撕碎,充分融合。如果体内有湿气水肿,可放入15克茯苓,如果容易上火或者便秘,则加入15克麦冬或玉竹。如果脾胃不消化,则加入10克山楂。喝的时候最好是早上空腹喝,晚上不可以,也可加红糖。
一般气机敏感的体质,喝个两三天就会排寒拉肚子,不拉肚子的,喝久了也会感觉脾胃变得敏感,以前喝凉水没知觉,现在喝一点凉水下去会感觉比较明显的从上到下流淌。如果胃寒再严重一点的,吐清涎酸水,手凉严重的,就要用到吴茱萸汤了,只不过吴茱萸真心有点难喝。
内寒严重的,就会到达小腹和腰附近,一般命门火衰的,腰凉要严重一些,心阳不足的,小腹要凉一些。小腹凉尤其是女性宫寒,可以用艾附暖宫丸,男人小腹凉的,一般容易拉肚子和大便溏稀,可以用四神丸。
如果是腰那里偏凉,而且吃点凉的就拉肚子的,就是命门火衰了,这个时候就得考虑四逆汤了。三伏天用四逆汤排寒,可以祛除肾里面的寒气,属于最里层的排寒法。
四逆汤的配方为炮附子15克,干姜20克,炙甘草30克,这里炮附子入肾经驱寒,干姜入脾阳,炙甘草的量最大,将这两味药的火力压在下面缓慢起作用。
不过附子属于有毒药物,这个毒就是它的热性,尤其是生附子,操作不当很容易中毒,但是效果也最好。普通人若是没有医生指导,还是推荐用炮附子,先煮30分钟,然后另外两味药煮30分钟,早上空腹喝。若是买不到附子,就用5克肉桂粉代替。
若是气虚乏力,容易出虚汗的,加红参10克左右补气,若是上热下寒体质,比如经常长痘上火牙痛的,或者身体干瘦的体质,则加10克白芍缓解干姜的燥热之性。若是肾中寒重,可加5克细辛引入肾经。
不管哪种祛除内寒的方法,都会有拉肚子的现象,这就是寒湿往下排出的原因。排寒的作用都是靠的药物调动体内元气,真正驱寒的是元气而不是药物,所以拉肚子后会有一段时间的疲倦期,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休息,吃好一点,养足元气再战。
四逆汤可以吃完整个三伏天,经过几轮拉肚子后,体内寒湿差不多排出了,命门之火会恢复一点,右手尺脉会变的强劲一些,这时就可以告一段落,喝点山药芡实粉来收功,逐渐补养损伤的元气,经过秋冬天的收藏修养,到了第二年,身体就会比原来好上一层。
说完祛除内寒,再说外寒,外寒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血管和经脉层面的寒气,这种也不是完全在外,只是区别于内脏的寒气。还有一种是四肢关节的寒气,很多风湿病就属于这种情况。
血管经络层面的寒气,一般血管比较细,四肢血液循环不好,天气稍冷就四肢冰凉,容易生冻疮。还有的人有静脉曲张,体表四肢可见青筋,如果露在外面吹了风,会冷的疼。
很多女性就是这种血管经络层面的寒气,尤其是有痛经的女人。这种血脉寒滞的体质,在三伏天就可以用当归四逆汤来调理。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15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细辛5克 甘草9克(炙)川木通12克 大枣6枚。这个方子主要是疏通血脉,改善血液循环,趁着天热,将血管经脉的寒滞一并疏通祛除。
最后说四肢关节的寒气,这种情况一般是长期接触湿寒之气,比如睡凉地,秋冬天下水,经常在外风吹雨淋造成的。一般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一到变天就关节疼痛。
对付这种外寒,就可以采用三伏贴了,三伏贴一般会用到花椒,艾草,细辛等散寒痛经的药物,直接贴到患处,就能起到活血散寒的作用。好的三伏贴一定要闻起来味道比较重,这样才能通过气息来透入关节内。
当然,对着患处艾灸也是可以的,时间要尽量长一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化开凝滞,就需要温火慢炖,一点点的来。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三伏贴还是艾灸,最好不要用在人的正面中脘以上的位置,一般作用于四肢以及背部比较好,人体正面属于任脉,阴血多,艾灸容易伤阴。
如果要想内服外敷,内外夹攻,可以服用桂枝附子汤,或者白术附子汤,其中四肢偏于寒重疼痛的用桂枝附子汤,偏于湿气重的用白术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的配方:桂枝(15g),附子(炮)(15g),生姜(12g),大枣(撕开)8枚、甘草(炙)(9g);白术附子汤的配方:白术(9g),附子(炮)(10g),甘草(炙)(6g),生姜(6g),大枣6枚。
趁着三伏天,内外一起用药,风湿就好的比较快了。不过这两个方子都有附子,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
综上所述,有了这个从里到外的三伏天驱寒补阳攻略,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先摸清自己的寒证到底在哪里,针对性用药,方能不浪费天时,真正能祛病养生,而不是一顿鸡啊羊的吃,吃完上火,然后一点没好。
若是真的上火了,或者暑热心慌,睡眠不好,就喝点酸梅茶,可以收敛相火,用乌梅,山楂,陈皮,冰糖泡水即可,喝完会感觉心火下行,一片清爽。毕竟不是所有的体质适合驱寒的,有很多人一动就出汗,元气都散在体表,到了夏天就要用乌梅收敛回来一些。
中医,要学就学的深一点,自己的身体,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有安全感,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