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三星堆》:用考古故事讲述三星堆和它的时代
无论在考古界还是公众科普领域,三星堆都是近年来影响力最大的“网红”考古遗址。1986年两个“祭祀坑”发现,青铜大立人、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扶桑神树、纵目面具,震撼了世人。2020年9月,三星堆新一轮发掘重启,大量的象牙、青铜器、金器和玉器的出土,可谓是“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一时之间,关于三星堆的推测众说纷纭,多年来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考古遗址。
近日,三联书店出版《追寻三星堆:探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以不同的方式向公众解答关于这个神秘遗址的方方面面。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上海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徐坚出席新书线上发布会,带领读者共同追寻三星堆。
追寻三星堆和它的时代
此次推出的《追寻三星堆:探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以三星堆遗址为出发点和核心,进而探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诸遗址,带领读者走进三星堆和它的时代。
谈及本书创作,三联书店编辑向记者介绍,2020年9月,三星堆新一轮发掘重启后,《追寻三星堆:探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一书作者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成为这本书的起点。他们采访了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前站长陈德安等学者,以及北大文博学院孙华教授和社科院考古所施劲松研究员等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权威解读三星堆遗址。书中还涉及神话与史实、发掘研究历史和现状,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很多学术上的争议和大众的疑惑。
除了三星堆遗址,《追寻三星堆:探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还对三星堆的“前身”宝墩遗址,和它的“后世”金沙遗址进行了深入采访考察,并由此建立时间坐标,从比较完整的时空框架上,详述三星堆;不仅如此,作者将视野放大到整个长江流域,为读者拓展更大的知识背景。除了三星堆之外,在长江流域还有哪些与它同时期的发现、这些发现都是什么性质、它们与中原商王朝的关系怎样……类似的问题都在书中有所解答。
公共考古:搭建学者与大众沟通的桥梁
此次《追寻三星堆》新书线上对谈以“从考古发掘到公众写作”为题,也将话题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问,发掘遵循严格的流程,研究遵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规矩。向公众普及真正的考古学知识并不轻松,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很强的转化语言、驾驭文字的能力。
“本书的作者亲自走访和实地考察了三星堆遗址、宝墩遗址、金沙遗址,以及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盘龙城、炭河里等遗址,对于专业知识进行了准确而生动描述,很有可读性。”三联书店编辑曹明明告诉记者。
新书分享会上,两位嘉宾谈到《追寻三星堆》是非常好的公共考古作品。作为考古学者,两位专家也表示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到公共考古中。谈及公共考古,许宏表示,他希望考古能够更多走出象牙塔,“四十多年前我们根本不敢想象考古学这种小众学科居然可以有这样多的公众关注,后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全民的文化素养在提升,大家对考古有热情这是很欣慰的。如果这里有我们考古学者的一份力,那我们更欣慰。”在许宏看来,考古从学术走向公众也是文化自觉的过程,“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会有更多从事田野考古和学术研究的人,会加入到向公众讲述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