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周年化生产

时下食用菌产业,尽管生产总量大,但多数地方尚未形成周年化生产。因此,无论从提高总量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农民收入的角度,进行周年化生产是势在必行的。

食用菌的周年化生产,其中包含设施、设备、反季节栽培技术等等要素,技术含量较高,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系统工程,现将主要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1、强化“环境”观念,严格消毒杀菌。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方的食用菌生产环境的确是每况愈下,诸如污染菌袋、带病菇体以及栽培废料的随丢乱弃,使之成为新的“病源基地”,造成病害频发,并伴发交叉感染,使持续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基地型生产,我们一直强调这个“环境”的改善问题。在无法做到大范围治理的条件下,在基地内可强化消毒杀菌措施:对栽培棚外包括操作场地周边,清理卫生,尤其对于厩厕、垃圾等需严格清理,并喷洒高浓度赛百09药物进行杀菌,环境差者应连续用药两次;对棚内则使浇灌杀虫,用药后密封菇棚,卷起草苫晒棚,2天后再次用药,密封2天后即可进袋发菌或出菇。

2、建立“种子”概念,严防退化老化。

“好种出好苗”,道理很简单,近年推出的脱毒菌种,在抗病防病等方面较之传统普通菌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特征是脱毒菌种自身不会携带任何病毒病菌,而且,由于在脱毒操作过程中给与的营养调整和温差锻炼等,使得该菌种明显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高,可以说,脱毒菌种代表了食用菌菌种的发展方向。现在脱毒菌种业已形成系列化,主要品种有:平菇、香菇、姬菇、鸡腿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白灵菇、杏鲍菇、杨树菇、柳松菇、茶薪菇、真姬菇、白玉菇等20多个品种的近百个菌株。

3、严格“预防”概念,坚持防治并重。

“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是我们对待病虫害的一贯原则,但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菇农几乎没有“防”的意识,而把重点放在了“治”上。实际上,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近年来,我们要求在具体生产中,首先坚持菌袋“不带病”进棚,即杜绝明显带有病虫害的菌袋入棚。其次,坚持药物预防,发菌及出菇期间,每3-7天喷一次杀菌药物,可将赛百09与百病傻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性。第三,使用“大棚水温空调器”对菇棚的温度、通风、水分等实施调控。最后,坚持早发现、早杀灭的措施,一旦发现病虫害,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彻底解决,不留后患。

4、树立“营养”理念,“全面平衡”为主。

实地调研中,众多菇农反映:用相同的菌种和原料,现在的产量却大不如前了。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基料的碳氮比问题,而对菌丝所需要的中微量元素却忽视了。我们在营养学“木桶理论”原则下,研制出的“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对于基料营养平衡、健壮菌丝、大幅提高产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国内各地菇农的中试应用,效果显著,一般增产率为30%左右,超过了预期设计目标。

5、加强“市场”意识,切忌盲从盲动。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发挥着牵制或引导作用。作为生产者,应注意进行定向性的市场调研,必要时应向有关专家或业内人士进行咨询,然后再行确定自己的生产目标,千万不要盲从盲动。

6、坚持技术更新,注意信息交流。

过去那些“种蘑菇,不用学,人家种么咱种么”等做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生产。如笔者去到某地调研时,发现菇农仍在沿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生产技术,平均污染率达到30%以上,生物学效率不足80%,生产效益极低。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技术培训班之类的途径可以很容易掌握技术,多订阅一些农业科技类报刊也可进行学习和更新知识,并能多了解相关信息,对于自己的生产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