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不得不造车
'造车像是一种运动。小米没有听到枪响,甚至并不在场,却被断言它可能是跑得最快的那个,无数人向雷军发出质疑,为什么小米不来参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那支箭好像不在雷军手里。'
撰文|翟文婷
雷军喜欢许诺,好像唯恐别人不相信自己。通俗点讲,容易把话说满。
2010年,公司名字「小米」最终确定,他就向所有人宣告,小米将是他工作的最后一家公司,这是他作为公司创始人的承诺。
11年后,小米决定下场造车,类似的宣言再次从雷军口中传出,「这一回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为了增强说服力,他还加上一句,「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荣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你能感觉到,10年前雷军是真的热爱手机。他是移动智能生态的最早信仰者,且把预言变成现实。
现在,造车更像是一种运动。小米没有听到枪响,甚至并不在场,却被断言它可能是跑得最快的那个,无数人向雷军发出质疑,为什么小米不来参赛?
当别人比你更有信心,久而久之,这种声音成为一种变相「绑架」。在小米和雷军身上,看到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悲壮。好像不造车就对不起小米二字。
立志、豪言壮语,激情式的承诺,这些词语跟52岁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怎么都有点联系不起来。
01
雷军被推着走
几乎所有核心互联网力量都在造车,或提供智能车相关的服务。除了小米。
蔚来、理想、小鹏这三个主力造车自然不用多说,百度、滴滴等也加入战队。即便如腾讯和字节明确不造车,但在自动驾驶方向的研究从未松懈,更不用说他们很早就以投资的方式,布局了新造车势力。
小米的竞争对手在行动。
苹果2014年启动泰坦计划,虽然没有正式产品亮相,但是拿出一堆专利足以起到震慑作用;华为8次对外申明不造车,但是已经自成一套智能驾驶硬件体系,并且被运用在北汽、长安、奥迪等多个品牌车型,步伐积极到令人畏惧;甚至连这几年出货量和影响力有所下降的手机品牌OPPO,也在筹备造车事宜。
雷军的兄弟连、生态链,或者说他的小弟们,都比小米更早介入造车。
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技,就是其中一股力量。据36kr报道,创始人昌敬2020年底就启动了智能电动车项目,而且选择了跟李想一样的增程技术路线。首款汽车定位越野车型,而且上来就对标奔驰G系列,底气与野心并存。
放眼望去,小米早已被各方造车势力所包围。甚至四五年前,有人就把小米树立为假想敌、潜在竞争对手。
2014年蔚来最初启动阶段,愉悦资本刘二海跟李斌聊到造车合作对象,特别提到竞争,「谁可能做电动汽车?小米会不会做电动汽车?」即便蔚来要上市敲钟了,刘二海回忆往昔还在重复当年的担忧,「雷军很可能造车,小米当时如日中天,要是他们做了怎么办?」
小米不造车,似乎是不能被容忍的。熟悉雷军的人,都在极力促成这件事的发生。甚至有人激将,「完全不理解你们为什么不造车?」
何小鹏是鼓动者之一,雷军没投资小鹏汽车时,就建议小米造车。据说雷军本来没打算3月底宣布造车,时机不到,但内部有人建议,「先把消息放出去,这样人才会自动找过来。」
资本市场也需要小米坐上这张牌桌。
今年2月,百度宣布造车后,股价连续大涨超过50%,冲破千亿美元市值。百度上一次接近这个数字还是陆奇在任时。作为港交所第一家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小米的互联网故事始终不被认可,股价低到一度被蔚来超过。
小米需要新故事。2月20日,小米仅仅是发布一则正在调研造车项目的公告,当天股价即大涨。
3月30日小米宣布造车当晚,雷军的微信就炸了。发来信息的是各地政府要员和投资大佬,要么想投钱,要么邀请小米落户。雷军在内部说,「我一说造车,就有人要投100亿美元。」
一种看不见却巨大的声势包裹着雷军,令他无力抵抗。用户听说造车事宜,都给他勇气,「小米敢造,他就敢买。」
当所有人都觉得小米应该造车时,雷军在想什么?
02
雷军在纠结
当有一群人拼命劝说小米造车时,雷军会忍不住反问,「你们为什么觉得我能造成车?」他得到的答复是,小米对硬件对互联网都很懂。
这句话的潜台词似乎在表达,他们比雷军更懂小米,也更懂造车。
如果没有得到雷军的积极响应,他们会转换对话策略,激发雷军的危机感,「你想一想,你们的同行都在造车,加入你们不做的话,会不会落伍?」
雷军回答,我还要再做手机,手机的仗还没打完。
对方穷追不舍,「你再仔细想一想,智能生态,车和手机会不会是一件事情呢?」
有一段时间,雷军处于反复纠结和犹豫之中。他在宣布造车那晚的演讲中承认,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也有反对的声音。
汽车工业复杂,投入巨大,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周期长,搞不好就会翻船。小米是外行,搞不定。反对者也在使用恐惧思维,别人的电动车已经干了五六年,你们现在才开始干,是不是晚了点?
那应该是他很痛苦的一段时间,to be or not to be,这不是个简单的选择题。「有时候白天能想出100条理由做,晚上一冷静觉得有100条理由我们不应该做。」
雷军的心魔,他们不懂。
他回忆小米当初创办智能手机,一无所有,竞争对手都是横着走的巨头,但10年之后,小米依然傲视群雄。雷军自问,现在是否还有10年前的勇气、决心,体力和投入?
何小鹏最初只是电动车项目的天使,却被投资人鼓动亲自下场。他虽然知道这是趋势,但仍然犹豫不决。理由很简单,UC卖给阿里,自己功成名就,万一失败,晚节不保。
这种担忧雷军也有。搞机和造车,雷军思考的动机和想法截然不同。对手机,他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造车为什么缺雷军不可?
雷军做得最坚决的一件事是,尽管无数投资人的信息涌进他的手机,小米还是决定造车不向外部资金开放机会,全部来自自有资金。他说,「汽车和手机全部拉通,才能给米粉无所不在的智能体验。」
当然,这句话又说得很满。造车不像手机,耗资巨大,蔚来小鹏和理想都曾因为缺钱而陷入危机。小米造车资金全靠自循环,是否永远没问题?
03
手机和汽车,单行道还是双向路?
互联网造车热,已经全民共睹,关注的还有监管。
9月13日,工信部表态,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太多,处于小而散的状况,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小米宣布造车第二天,雷军在公司总部组局,王传福、李斌、李想、何小鹏等造车相关的核心人物悉数到场,流出来的照片中,甚至有沈南鹏、王兴等互联网大佬的桌签。
席间,有人说未来造车公司可能只有5家,鉴于上述四位智能造车的灵魂人物都在,雷军接话,“不会就是我们5家吧。”
这个席位能否锁定,没人敢给出答案。在丧失先机的情况下,我们先看看小米已经做了什么。目前已知公开信息是,小米或其关联公司在资本层面有所布局。
迄今为止,雷军的基金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和小鹏。
蔚来曾把小米当作假想敌,但据说小米宣布造车后,李斌第一时间跟雷军商量合作事宜。相比之下,雷军跟小鹏的关系比较微妙。
UC时代,雷军是他们的老大哥,但是小鹏汽车是经刘芹引荐,顺为才入局。小米上市,何小鹏个人出资1亿美金购入小米股票。小鹏汽车C轮融资不顺,除何小鹏个人主要注资之外,小米以战略投资的身份出资5000万美金,有危机时刻背书的味道。
小鹏上市当天,雷军送上一根金条做礼物。小鹏一句「雷军是我兄弟」,有种辈分错乱的感觉。雷军曾跟圈内投资人大倒苦水,「天使最大的痛苦,就是那帮小弟,长大以后不听你的。」
36kr曾问何小鹏,跟小米汽车是否讨论过合作,何小鹏回答得很艺术,「现在说什么,都可能是错的。」一名小鹏产品负责人离职,何小鹏明确告知对方,“蔚来、理想、小米汽车都不能去。”
除两家电动车品牌,小米还投资了几家电池相关企业——动力电池生产商蜂巢能源,以磷酸铁锂为主的中航锂电和赣锋锂业。
智能驾驶领域,小米则以收购的方式搭建了核心团队。8月25日,小米以7737万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DeepMotion。这家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有成熟解决方案,主要布局集中在摄像头、目标图像、图像处理等领域。
尽管做了这么多铺垫,从手机到汽车,中间的鸿沟真的是能轻松跨越的吗?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做手机的都想造车,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但造车的好像却没有做手机的想法。所以,这是一条单行道而不是双向路?
2018年,李书福曾毫不顾忌地批评一些互联网造车,甚至断言,「90%的造车新势力不靠谱,小米模式没有可行性。」
如果三年前的这个判断有些过时,也可以听听现在的声音。
4月7日,蔚来第10万台量产车下线,沟通会现场,李斌被问及小米造车,他的回应一如既然地滴水不漏。
李斌先是对科技公司造车表示理解并且欢迎,「大家都要增长」,汽车行业也不是赢者通吃。请注意,但是来了。「但是最后还是要拼产品拼服务,我们肯定不是拼流量。」
雷军的兄弟何小鹏要更直接——手机和汽车差别蛮大。
他的观点是,手机是快消品,最后裂变速度猛烈;汽车不是,最后很难裂变,或者需要更长时间。而且两者的供应链管理逻辑不同。
何小鹏做了一个假设对比,虽然没有人实践过,但汽车店里卖手机和手机店里卖汽车,能力模型、体系有巨大的差异。
雷军喜欢下围棋,当年WPS和微软对战,他定下的策略是:不求胜速,以战养战。造车于小米而言,是战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