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极拳的“形于手指”?

作者:许智明

太极拳经《十三势行功解略》中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记载。

这就是说,我们在太极拳的操修当中,一定要把握住足、腿、腰和手指。太极拳的动作一举一动,皆以此为规矩。如果离开了这个原则,就很难练成太极拳。

其中“根、发、主宰”的意思大家都清楚,“根”是说我们的足,就像树的根一样,要求稳固;“发”是腿部用力借助脚下根向上传导的力量;主宰是控制腿部蹬力的方向,能够顺利不散乱的作用于上肢,及手指。这些虽然自己有很强的感受,但是却不能形示于人,是行功内在重要的体现。而“形”的含义很多,如网上一搜,就可以看到有很多解释:

实体的含义:形体、形容、形貌、形骸、形影相吊、形单影只。

表示样子的:形象、形式、形态、形迹、形态、地形、情形。

人的反应表现:形诸笔墨。喜形于色。

对照及比较:相形见绌。

状况和地势:形势。

那么“形于手指”的“形”是什么呢?

在太极拳的推手训练过程中,或者试劲的时候,功夫好者,能够搭手即飞。在武学上,手是推手懂劲,散手技击对抗的主要使用部位。所以,能够表现的和展示于人的部位,就是手与指的“形”。所以,在其意义上,“形”主要意义是表现和外在形象的样子,手指的动作过程及外形。也有对照比较之意,而这是通过对手形的辨别审查,为师者可以明了学习者内在的气脉和筋骨的位置是否得位已否,以纠正差之毫厘。当然这里的师一定是掌握循经内脉的精微的明师,而非名师。

那什么如何来“形于手指”呢?

太极法脉有“太极宣内脉”。内脉,即是内在的元气沿顺经络脉道而流注。如何而宣呢?体内的内气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是,操拳者却能感受到。外形虽然还没有看到动,而内在的气血已经活动,已经开始由脚下而发动,这个过程,就是“太极宣内脉”。然后随着动作再由腿而腰,气由腰而向肩而手臂手指渐次而来。有气即有力,手指的力量的体现,来自于脚下,所以,有“劲起于脚”的说法。《十三势行功解略》接着又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就是说由脚腿到腰,是要协调完整,不可散乱。只有完整一气,才能形于手指。也有太极拳修炼者认为,练拳是练脚,推手是推脚,如果脚下没有向上与手连通的功夫,就不是太极拳推手,也就不能掌握太极拳,道理也正来源于此。

我的老师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提到:“‘形于手指’是说以手指的动姿来表现拳中的‘情’和‘势’。拳诀有言‘练时情中有,用时形内含’。‘形于手指’并不是让人用眼睛看手、看指,而是用心神观注运动过程中手足所置的位置,体会招招势势的气血行经和武技演化。”

如何“形于手指”?

首先就需要在气血循经和武技两个方面下功夫。要掌握情和势,包含情和势。情就是练拳者的思想,就是用神意去指挥我们的气血身体肢骸去完成身体的意图。势就是形势,就是身体动作都要顺,都要符合筋骨的受力和用力规则,气血循经的通道(由脚下到腰到手都要完整一气,功谱“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都要顺遂。为什么不讲到手呢?就是能做到由脚而腿而腰,顺理成章,顺势而为,自然就会在手上体现,“形于手指”。

单鞭一势,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右勾手循经轮指势·吊腕勾手和左掌轮指循经两势。太极拳单鞭一式的轮指循经是形于手指的专修,是内脉循经“形于手指”的典范。太极学人应仔细体会单鞭过程中的这两势动作,以便于对循经内练过程的掌握、理解和举一反三。

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传宗有勾手吊腕、铜武神雷、斜挂单鞭、中宫祭印掌等式。其中的左右手轮指循经,往返缠循,历尽内脉操修真谛。古人也把“单鞭”称之为“丹变”,可以看到太极拳中内练丹道的影子。

勾手吊腕与斜挂单鞭动作过程是由大指,依次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而有序循缠,希学者认真体会。宗风脉传,大指为玄英,食指为紫阳,中指为朱陵,小指为小娘,赤陵。故而内脉循经谱文中有“玄英紫阳依次连”的描述。在此势行功过程中,练拳者能够明显地感到,脚和腿腰微妙的气血和内在劲力的变化,正是手脚息息相关,一动无有不动。

要真正掌握“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需要仔细在拳中体会领悟,反复操演,细心推敲,自得其中三昧。形于手指,你做到了吗?

声明:本文由循经太极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