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7号:大北电报局的前世今生

SH
中山东一路7号原为大北电报大楼,南邻中国通商银行楼,北近旗昌洋行楼(今港监大楼)。1906年动工,不久便建成使用。该楼的设计者为英资通和洋行,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大楼先后经历了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盘谷银行等业主机构。
百年瑰丽建筑

我们先说这幢建筑本身。

外滩7号即如今的中山东一路7号,最初为美商旗昌洋行所有。1881年8月15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与旗昌洋行订立租约,租下了这幢产权属于旗昌洋行的外滩7号房屋。翌年,大北电报迁入该址办公。关于大北电报公司的历史,我们以下慢慢说。

旗昌洋行南楼

1891年,旗昌洋行宣布停业,土地所有权由中国政府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购入。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满足上海电报业务的发展需要,大北电报远东公司则租借土地的使用权,在原址建造新楼,于是便有了如今的外滩7号。于1906年动工兴建,1907年竣工并交付使用。

大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建筑高四层,主立面完全按照欧洲文艺复兴建筑的规则,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横向和竖向均呈现典型的三段式结构。

每层窗框上都有椭圆形式窗楣,窗的两侧设置大小不同的巴洛克立柱。顶部两端黑色的穹窿非常醒目,尤其与立面的白墙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一、三、四层浅檐上有精美的图案装饰。

大厅入口有5座长方形的正门,整个建筑体现的是端庄,只是在穹顶、穹顶下半月形凹棚、一楼两侧窗檐采取了半月形曲线,增加了建筑的生动。

1994年,中山东一路7号入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大北电报往事

外滩七号是原大北电报公司旧址。大北电报公司是由丹挪麦电报公司、丹俄电报公司、英挪电报公司三家公司于于清同治八年(1869)合资组成的大北电报公司。“丹”是丹麦,“挪”是挪威,“英”是英国,大北电报公司的总部设在丹麦的哥本哈根。

外滩7号作为大北电报公司旧址,不仅是外滩博览群风景线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电信业的肇始之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上海的电信事业的开始,就与大北电报公司有关。

早期的大北电报大楼

上海开埠后,国外发明不久的电信也凭借特权进入了租界。彼时,所谓“第一口螃蟹不易吃”,无论是对于电灯还是铁路这些洋玩意儿,国人一开始总是难以接受。所以,大北电报公司起先所制定的方针是短期观望,因此,上海支部就一直是租房经营。

清同治十年(1870),大北电报公司与英商大东电报公司签约,上海以北归大北电报公司经营,香港至上海之间双方共同经营。大北、大东和美商太平洋公司三家设在上海的外商公司控制了中国的通讯命脉。

不仅如此,大北电报公司无视了清廷与英使谈妥的“只许铺设海底电缆”的协议,将水线引入了上海租界的报房。就这样,大北电报公司的上海支部于1871年4月18日开业,开始收发上海至香港、日本、南亚及欧、美各国电报。同年,大北公司又从日本长崎敷设第二条水线至上海,并擅自在上海登陆开通公开营业。按照规定数码字组,以每3个码作为1字计算,中文电码电报亦按每3码作1字,与外文电报资费相同。这样,在中国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电报通信网。

早期的大北电报大楼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上海至香港水线开办上海——厦门公众电报业务,按万国电报通例收发电报。至光绪九年(1883)起,英、美、德、日等国又相继在上海设立电信公司,经营电报业务,最多时共有5个国家的9条电报水线,还在租界擅自设立的无线电台。

外商在沪的电报公司,垄断了中国的国际电信,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通信主权,而且赚取大量的白银。清政府轮船招商局督办盛宣怀为对付外国电报公司的入侵,在国内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下,向李鸿章提出仿照轮船招商局的方法,由官方建立电报局,自办电报。

李鸿章奏请朝廷,批准盛宣怀担任中国电报局总办。盛宣怀与外商电报公司交涉,责令大北公司拆除非法设置的旱线,大东公司的海线也只能设在吴淞口的趸船上,迫使外商尊重中国的主权。光绪七年十一月初八,即1881年12月28日,国内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津沪电路正式开通,上海电报局对外营业,收发官商电报。这是中国自办电信事业的开端。

盛宣怀

光绪十年春,津沪电报总局由津迁沪。此后,上海通向苏、浙、闽、粤及鄂、川等电报线相继建成开通,国内电报通信汇接网初步形成,上海成为全国电报通信的中心。

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置在上海的大北电报公司、英商大东电报公司(简称大东电报公司)和美商太平洋商务水线电报公司(简称太平洋电报公司)三家电报公司根据万国电报公会在葡萄牙里斯本会议修订的万国电报通例,开放的特别业务增为26种。大北电报公司、大东电报公司和美商太平洋电报公司,在当年的上海滩上三足鼎立,控制着中国的通讯命脉。

1931年2月,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国际电台在上海建立,打破了外国电报公司对中国国际电信事业的垄断。1937年8月,日军侵略上海后,国际电台内迁成都、重庆,上海的长途电信事业为日本侵略者把持。

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电信局成立,国际电台还迁上海,上海继续成为全国国际和国内长途电信中心。

新主入驻风光依旧

1947年地图(点击图片放大查阅)

通商银行所处位置即电报大楼旧址

自1906年大楼重建,过了15年,外滩七号的老租户大北电报公司在1922年迁往爱多亚路并另建了一幢新的大楼,也就是如今延安东路上的上海电信博物馆。而外滩七号的主人也先后换成原在外滩六号的中国通商银行和长江航运公司。

上世纪末,外滩恢复金融街功能,泰国盘谷银行通过置换入驻,一直与外滩七号相伴至今。

除了大楼原貌被得以原汁原味的保留以外,如今,外滩七号的视觉焦点是门楣上一个深红色的大鹏鸟标志。这枚人身鸟翅的标志源于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坐骑——迦楼罗,它同时也是泰国国徽的形象。泰王室常将此标志作为极高的荣誉颁赠给杰出的公司。由华人创办的盘谷银行,因对泰国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于1967年获赠了这枚鲜艳夺目的大鹏鸟。

话说回来,在入驻外滩的首批外资金融机构里,盘谷银行也是唯一置换了整座临江大楼的外资银行。这种敢于“吃第一口螃蟹”的精神,和最早让中国“万水千山一线牵”的大北电报公司,倒是神奇地穿越了时空,交叠出了某种妙不可言的异曲同工。

文字丨部分整合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中国电信业的肇始之地: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