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年某月,我们突然集体不过中秋节 ……
【散文】 假如不过中秋节……
中秋节假期的第一天,北京的秋雨落不停。推窗望去,织女们用无数细细密密的雨丝,企图缝合天与地,企图阻隔匆忙的赶路人……
不能出门玩,是很多人的痛点。鄂东方言惯说,像个“脚猪”到处“擂”(奔走)的人,闲下来就几过不得。对我而言,这样安静的日子,最适合听雨、煮茶、读书、写作,毫不碍事的。
昨天是一个好日子,919,让人联想到“大飞机”“久要久”,据说很多年轻人选择喜结良缘的日子。当然,心态好,健康的人,每天都是好日子,哪里在乎这些数码字和谐音的小游戏呢?
夜晚,在京的几位好友小聚,理由是迎接中秋,畅叙乡情。执意要“埋单的”,却是90后的晚辈,说是非要把刚上班两月的工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快乐,感谢大家的关爱……
听了这一理由,真叫人悦耳,的确也是一件赏心乐事。一桌子的熟人和长辈,从不同意到欢呼雀跃的“频道转换”并不费力,于是“鼓掌通过”这一幸福的“议案”……
晚辈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美女,国外留学6年,如愿取得了学位。还能写诗填词、诗译英汉,直追她那未名湖中文系毕业的父母。学成归来,经笔试面试、闯关夺隘,她成功入职国企,且高度认同职场文化,社会角色调整顺顺当当的。
现在,她每天像小向日葵一样,总是阳光灿烂地围着工作忙碌。她父母的眼神满是期待与惊喜。从她那新闻发言人一样激情四射的表达过程中,仿佛看得到当年青涩的我的模样……
再说,我从云南挂职归来的大半年,网购过很多的书,也翻过很多的书。特别是,当我读到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的感叹:富不过三代,难道学也不过三代?掩卷沉思,不觉一阵悲凉袭来,迅疾弥漫心头……
湖北黄梅汤氏一脉学人,汤霖(清朝进士)、汤用彤(国学大师)、汤一介(国学大师),一家三代像跑接力赛一样,做着华夏文明传承的大事。然而,汤先生的后人如今定居美国,据说不再从事相关工作。“国学”“家学”到此悄然退场、后继无人,岂不悲哉?
每年填报大学志愿,不少年轻人不问青红皂白,冲着经济类热门专业扑过去,这也是世俗社会的投影。一切向“钱”看,这是很可怕、很残暴的思想“革命”。“孔方兄”代表强势的经济力量,固然可以横行一时,甚至大有摧毁圣人开的“孔家店”的野蛮性。
但是,如果“革”了文化的命,“断”了文化的根,对人类社会生态的巨大破坏,将是再投入多少资本,都是难以修复的大灾难,可谓“万劫不复”。
这两天,因为湘北鼓书大王邵丹先生遽然病逝,网上疯传他的代表作《传承》《借米》,我才得以了解这位民间艺术大师,感受民间鼓书这一说唱艺术的无穷魅力。
尤其是自传体作品《传承》,演绎了邵丹先生的故事。高中毕业还乡,他接过了澧水流域远近闻名的打鼓艺人——父亲邵朝质的打鼓棒,一举修炼成为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的“打鼓匠”。闲暇,我听了《传承》多遍,仿佛邵氏父子正在眼前本色出演,听得我泪眼婆娑,听得我心潮起伏……
是呀,文化需要人传承,事业需要人坚守。正如这一年一度团圆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共通的社会心理,也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紧紧维系着亿万人、家庭之间的情感。
如果哪一年,我们突然集体不过中秋节,那行吗?那我们还叫“炎黄子孙”吗……
想来想去,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决不是一件小事。于是,吃着月饼,操着读书人的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