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诊断与用药治疗
面神经炎又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对于面神经炎的病因和病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骨质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一旦有缺血水肿,则将有水肿与压迫性缺血恶性循环。激发的因素可有病毒感染,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组织水肿压迫。
面神经炎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当岩谷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这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面神经炎发病的外在因素尚未明了。
有人根据其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及轴空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推测可能因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以及免疫反应有关。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5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常为单侧,极少为双侧。起病急,常于晨起刷牙洗脸时发现口角流涎和歪斜、病初可伴有麻痹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也可无自觉症状。症状于1-3内达到高峰。
2、面神经炎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下眼睑外翻而泪液外溢;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涎外流;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腮或吹口哨时漏气;颊肌瘫痪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部分患者体检时发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和疱疹。
3、起病2-3周后开始恢复,1-2个月症状明显好转或痊愈,少数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全者可产生瘫痪性肌痉挛或连带运动,如痉挛引起患侧眼裂缩小,唇沟加深,口角牵向患侧,常易误将健侧认为是患侧,连带运动患者顺时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不自主闭眼时额肌收缩,咀嚼时患侧眼流泪或颞部皮肤潮红、出汗。
二、发病特点
1、急性期:发病7天内。
2、静止期:发病后7-15天。
3、恢复期:发病15天以后。
三、常引发并发症
1、面肌痉挛:颅内或颅底的血管原因或非血管性占位病变对面神经的压迫而导致。
2、联合运动:面神经的轴束炎症损伤变性后,原支配眼轮匝肌的神经分支的部分再生轴束,有部分轴束在再生的进行过程中发生错误,误入笑肌等支配神经,并与患侧的笑肌等发生连接。
3、面肌挛缩:变性神经再生重新支配肌肉后,患侧表情肌常有不同程度的挛缩可能为面部表情肌已发生部分纤维化,或神经再生后肌张力过高。
4、鳄鱼泪综合征:咀嚼或强烈香味食物进入口中引起的单侧反射性流泪,机械性刺激或无食物咀嚼时不引起流泪,此症状可在面神经麻痹早期出现。
四、药物治疗
面神经炎的治疗原则为: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1、抗病毒药物:由于面神经炎的引起与病毒感染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需选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而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三种。利巴韦林的推荐剂量为一次150mg,一日3次口服给药;阿昔洛韦的推荐剂量为一次0.2g,一日5次口服给药;更昔洛韦的推荐剂量为一次1000mg,一日3次口服给药,使用疗程均为7-10日。
在服用更昔洛韦时需要注意:对更昔洛韦过敏者禁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少于0.5×109/L)或严重血小板减少(小于25×109/L)的患者禁用。对于面神经炎急性期患者建议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胞磷胆碱、谷维素、甲钴胺等是临床上常用的营养神经药物。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于所有无禁忌症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有效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泼尼松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用剂量为每日口服20-60mg,而地塞米松的选用剂量则为每日口服1.5-3mg,连续服用5日,5日后逐渐减量至停止。
在服用此类药物时需注意,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心力衰竭、癫痫、重症肌无力、青光眼等患者应慎用。由于在老年患者中应用时宜引起骨质疏松与高血压,因此用于老年人时应注意剂量的选择,与服用时间的调整,特别需注意停药时的用药监护。
4、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选用706代血浆或者低分子右旋糖酐一次250-500mg,一日1次静脉滴注使用,连续使用7-10日,以此减轻水肿症状,促进恢复。
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除了需要药物对症治疗外,还应做好一定防护措施,比如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做好保暖,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保暖、避免头朝风口,以免发病或复发。
参考文献:
1、肖波、崔丽英,《神经内科常见病用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8
2、傅宏义,《新编药物大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