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家中明明有人居住,为何陶渊明说“三径就荒”?

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教学《归去来兮辞》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我:

“老师,陶渊明说'三径就荒’,说明庭院已经荒芜了;但是从'有酒盈樽’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家里面明明有人居住啊?”

这个问题突然难住了我,一时之间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我就搪塞他们说:“估计他的家人都非常懒惰吧?!不然何以至于让自己的庭院都荒芜了呢?”

“庭院都荒芜了?”

不错,陶渊明的确是这么说的。

陶渊明,何许人也?

梁代文学家萧统在其《陶渊明传》中第一次对陶渊明作了明确记载和介绍:“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下的一篇抒情辞赋,现被选入人教版教材,成为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01.

什么叫做“三径就荒”?

“三径”就是指“院中小路”的意思。晋代有一个名叫“赵岐”的人在其所著《三辅决录·卷一》中记载:“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

蒋诩因不满王莽专权而归隐山林,他在自己的家门口只留了三条小路:一条小路归好友“求仲”出入行走,一条小路归好友“羊仲”出入行走,还有一条小路则留给自己出入行走。

“求仲”和“羊仲”都是隐居山林的高士,蒋诩只给他们留出往来的道路,大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他所交往的人,都是“隐者高士”。后来,人们就用“三径”代称“院中小路”,又引申为“隐士居住的庭院”。

“就”则是指“靠近、接近”。《国语辞典》将其解释为“趋近、靠近”,而《齐语》中更是直接说“就,又即也”,“就”便是“即”的意思,“即”就是“是”。因此,“三径就荒”也可以理解为“庭院已经是荒芜的状态”了。

最后,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荒”字。 “荒”指的就是“荒芜”。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荒,芜也。一曰草淹地也。”许慎把“野草像海水一样淹过地面的状态”叫做“荒”,而“荒”就是“芜”,“芜”就是“荒”,“荒芜”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一个意思。

由此可见,陶渊明用“三径就荒”的确是来表明“家中的庭院已经荒芜”的意思。实际上这也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一个“重大理由”,他在《归去来兮》中的第一句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意思就是“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02.

如果说陶渊明因为外出做官而家中无人,那么他说自己的家都已经无人打理、快要荒废了,这还能够让人理解。问题就在于:陶渊明的家中,并非无人打理,他家是有人的,而且还有好几个人,比较热闹。

证据一:“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家童到门外来欢快地迎接“我”,而幼小的孩子则守候在门庭等待。你看吧,又有家童,又有孩子,这个家里面哪里是没有人的样子呢?家中还非常热闹。

证据二:“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我”带着幼儿进入屋子里面,在桌子上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你想啊,是谁将酒早已倒满在酒樽里?不可能是哪几个不懂事儿的小孩子吧?只有一个可能,这个倒酒的人就是陶渊明的妻子。

读到这里,我们的疑问又产生了:古代没有电话,陶渊明的妻子怎么知道他将要辞官归隐,回到家乡,而提前将饭菜、美酒都准备好了呢?

我们已经无法得知陶渊明的妻子怎么得到陶渊明将要辞官归隐的消息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妻子在得到消息之后“非常开心”“非常高兴”,不然她怎么会提前将酒准备好呢?要知道陶渊明的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妻子在准备饭菜、美酒过程中那种“手舞脚蹈”的兴奋劲。

证据三:“幼稚盈室,缾无储粟”。

家中的孩子“装满”了屋子,但是米缸里没有储备的粮食。“幼稚盈室”说明他的孩子还不止一个两个。哎,只有挨饿了吧?陶渊明啊陶渊明,谁叫你生那么多孩子啊?你不知道孩子多了要吃饭吗?你的胆子也真大,家里又“没有矿”,竟然敢生这么多孩子?!不过转念一想也可以理解,毕竟那个时代没有搞“计划生育”啊!

证据四:“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

语出萧统所著《陶渊明传》。当政者让陶渊明去彭泽县做县令,要求“自己前往,不带家眷”,同时还送了一个“劳力”给陶渊明的儿子。这说明,在陶渊明的家中,除开女人与小孩之外,还至少有一个家童、一个劳力相伴。如果说女人和小孩无法打扫庭院环境卫生,那么这个劳力则完全可以胜任这些劳动,所谓“劳力”,就是专门来劳动的人。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03.

家中明明有人,陶渊明却说“三径就荒”,学生说“不知道这算不算撒谎?”

这肯定不算撒谎,陶渊明没有必要撒谎。那么究竟哪一个环节,造成了这样的“矛盾”?我认为问题就出在对“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两句话的理解。

刚才我们梳理了“三径就荒”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理解一下“松菊犹存”这句话。

“松菊”是指“松树”和“菊花”,“犹存”是指“尚且存在”。但是,人们对“松树”和“菊花”的理解还不止于此:它们都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

“松”是耐寒的常绿植物,因而被诗人们视为是“忠贞节操”的象征。孔子在《论语·子罕》里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比喻那些在严酷环境下拥有超强意志力的君子。

“菊”是指“冬菊”,它往往因其耐寒迟谢而被诗人们看作是“高洁品格”的象征。白居易在其《咏菊》一诗中写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此诗用“芭蕉”和“残荷”作对比,写出了“菊花”的凌寒高洁之品格。

至此,我们至少可以梳理出“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三种理解:

第一种:字面意义。即“庭院及小路都常满了野草,只有旁边的松树和菊花还很好地生长在那里。”

第二种:象征意义。即“官场上的人都已经腐败了,只有自己(陶渊明)还保持着高洁、清正的品格。”

第三种:引申意义。即“家园的环境都已经荒芜了,但是我(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情怀却始终不变。”

以上三种理解,只有第二种和第三种才能够真正解释并回答学生们的疑问。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家园并未真正荒芜,他只是借“三径”和“松菊”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性和归隐情怀。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04.

实际上,并非只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里出现了矛盾,整篇《归去来兮辞》都透露出陶渊明“内心的各种矛盾”:

官场生活和个人性格的矛盾

陶渊明几次做官,但是都有一个特点“短暂”,每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东晋安帝义熙元年,也就是公元405年,他被安排到彭泽县当县令,这是陶渊明人生的最后一次做官,只做了八十多天。为什么这么短暂?又是最后一次?因为陶渊明几次做官的经历,已经让他发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官场要求服从和逢迎,而他却做不到,他的个性是清正高洁、自由自在,不受约束。“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表明了以陶渊明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做官。

人生理想和现实遭际的矛盾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陶渊明做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猛志”,一个是“无储粟”。作为一个读书人,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就必须先做官。然而,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陶渊明由于家中人口较多,自己又无其他技能,导致家中十分贫困,已经解不开锅了,最后不得不通过自己的知识去“挣钱养家”。然而在官场上的他并不顺利,经过几番思考,深思熟虑,最后他痛下决心,永远离开官场,归隐田园。这样一来,陶渊明的内心就更加矛盾了:他一方面为了自己的“高洁性格”而归隐田园,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大济苍生”的士人理想。“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其内心真的是非常不甘、非常痛苦啊!

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的矛盾

中国文人永远徘徊在“儒家”和“道家”之间。陶渊明的曾祖父叫做陶侃,是“晋朝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就深受曾祖父的影响,祖父又做过“太守”,因而骨子里参入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而他的外祖父孟嘉又是当世的“名士”,追求“仙游自在”的生活。于是,陶渊明几乎同时受到了两种思想的影响。但是在他辞官归隐后,陶渊明发出“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慨,将其悲苦无奈而消极避世的心态完全暴露了出来。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结束语: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句诗似乎能够体现出归隐之后陶渊明的快乐心态;然而,他越是这么强调田园生活的逍遥自在,越是构思出“桃花源”的美好世界,我们就越有理由相信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矛盾、非常痛苦的。“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难道不是他归隐后的真实心态写照么?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

  • 渴望仕途又想保持独立人格的内心矛盾

    渴望仕途又想保持独立人格的内心矛盾 --孟浩然<田园作>品读 中条山客 <田园作>是唐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远离尘嚣.恬静朴素.与高士为邻的田园生活以及文不成.武不就.空 ...

  • 我眼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 文:廖劲劲 悠悠古今,有谁能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滚滚红尘,又有谁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辞赋家,散 ...

  • 出仕辞官是清高,落魄终老为孤傲,谁懂隐士陶渊明

    陶渊明是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梁启超说,自然界,是陶渊明爱恋的伴侣.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最和谐完美的人物,他简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 ...

  • 不理解陶渊明的世俗,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清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 ...

  • 小楷《归去来兮辞并序》(晋—陶渊明)

    三悟轩2021-06-01 07:28 陶渊明曾任彭泽小令,但不就后辞去.回家赋闲,嗜读书,又爱喝酒,又谓之五柳先生.今录其<归去来兮辞并序>与师友共飨.

  • 古代散文名篇丨《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自祭文》陶渊明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

    陶渊明 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 ...

  •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与《归去来兮辞》的启迪

    肖旭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已面临瓦解,人民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都使社会环境愈加混乱污浊.由于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他因而有着" ...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席田园诗人的隐逸修行之路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席田园诗人的隐逸修行之路

  •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魏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 ...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速读(全文赏析预告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速读(全文赏析预告片)

  • 古文阅读-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 ...

  •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魏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 ...